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镁合金消失模铸造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镁合金消失模铸造充型特性 | 第15-21页 |
·镁合金消失模铸造凝固特性 | 第21-23页 |
·镁合金组织和性能 | 第23-2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30页 |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2 真空低压消失模铸造工艺理论基础 | 第30-49页 |
·消失模铸造充型过程理论基础 | 第30-40页 |
·充型过程中金属-模型间气隙压力 | 第30-34页 |
·浇注温度 | 第34-35页 |
·真空度 | 第35-38页 |
·泡沫模样液态热解产物渗入涂料层过程分析 | 第38-40页 |
·真空低压消失模铸造充型原理 | 第40-43页 |
·充型速度 | 第40-42页 |
·加压速度(dP充)/(dτ)和气体流量Q 的关系 | 第42-43页 |
·真空低压消失模铸造凝固补缩机理研究 | 第43-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3 镁合金真空低压消失模铸造工艺优化研究 | 第49-75页 |
·实验方案与方法 | 第49-53页 |
·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装置 | 第49-51页 |
·模样的设计制作 | 第51-52页 |
·涂料 | 第52页 |
·造型、熔化、浇注 | 第52-53页 |
·镁合金铸件的检测 | 第5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6页 |
·浇注温度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 第53-56页 |
·真空度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 第56-58页 |
·抽真空与充型耦合方式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 第58-61页 |
·充气流量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 第61-64页 |
·浇注系统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 第64-66页 |
·镁合金真空低压消失模铸造模拟计算和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充型过程模拟结果 | 第66-69页 |
·凝固过程模拟结果 | 第69-70页 |
·镁合金真空低压消失模铸造充型工艺设计原则 | 第70-73页 |
·材料性能要求 | 第70-71页 |
·充型工艺参数 | 第71-72页 |
·造型和浇注系统设计 | 第72-73页 |
·最佳工艺规范的确立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4 镁合金真空低压消失模铸造典型铸造缺陷研究 | 第75-93页 |
·孔洞类缺陷 | 第75-82页 |
·内部气孔 | 第76-78页 |
·渣孔 | 第78-79页 |
·皮下气孔 | 第79-81页 |
·缩松 | 第81页 |
·孔洞缺陷预防措施 | 第81-82页 |
·浇不足、冷隔缺陷 | 第82-86页 |
·缺陷成因 | 第84-85页 |
·浇不足冷隔缺陷的预防措施 | 第85-86页 |
·粘砂缺陷 | 第86-90页 |
·消失模铸件渗透粘砂动力学成因 | 第86-90页 |
·粘砂缺陷预防措施 | 第90页 |
·漏浇口缺陷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5 镁合金消失模铸件组织性能改善研究 | 第93-120页 |
·AZ91D 镁合金消失模铸态组织及性能 | 第93-95页 |
·机械振动对消失模铸造AZ91D 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95-100页 |
·实验方法 | 第96-9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7-100页 |
·铈-锑合金化对消失模铸造镁合金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 第100-110页 |
·实验方法 | 第100-10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8页 |
·机械振动对Ce、Sb 合金化后镁合金消失模铸造试样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半固态热处理对消失模铸造AZ91D 力学性能和组织影响 | 第110-1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1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6 真空低压消失模铸造工艺的实际应用 | 第120-131页 |
·散热片零件真空低压消失模铸造工艺试制 | 第120-124页 |
·散热片零件的结构特点 | 第120-121页 |
·铝合金散热片试制 | 第121-124页 |
·镁合金散热片试制 | 第124页 |
·小型缸盖零件真空低压消失模铸造工艺试制 | 第124-129页 |
·缸盖零件的结构特点 | 第124-125页 |
·铝合金制动器缸盖真空低压消失模工艺试制 | 第125-127页 |
·镁合金制动器缸盖真空低压消失模工艺试制 | 第127-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7 主要结论及发展方向 | 第131-134页 |
·主要结论 | 第131-133页 |
·发展方向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