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启发的多维网络安全模型及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 ·网络安全现状 | 第13-16页 |
| ·网络安全需求与研究趋势 | 第16-17页 |
| ·生物启发网络安全的起源、现状与前景 | 第17-22页 |
| ·生物启发网络安全的起源 | 第18-19页 |
| ·生物启发网络安全的现状 | 第19-21页 |
| ·生物启发网络安全的前景 | 第21-22页 |
| ·论文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3-25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5-26页 |
| 第2章 相关工作 | 第26-46页 |
| ·生物启发的容错计算 | 第26-35页 |
| ·种系发生-个体发育-渐成论模型 | 第27-28页 |
| ·胚胎电子学 | 第28-31页 |
| ·免疫电子学 | 第31-32页 |
| ·免疫-胚胎电子学 | 第32-34页 |
| ·可进化的硬件 | 第34-35页 |
| ·生物启发的安全计算 | 第35-43页 |
| ·人体免疫系统 | 第36-37页 |
| ·生物启发的病毒检测 | 第37-39页 |
| ·生物启发的入侵检测 | 第39-41页 |
| ·生物启发的风险评估 | 第41-42页 |
| ·其它相关研究 | 第42-43页 |
| ·相关工作分析及比较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3章 生物启发多维网络安全概念模型 | 第46-60页 |
| ·多维模型原理 | 第46-49页 |
| ·人类社会安全的启发 | 第46-48页 |
| ·多维安全机制 | 第48-49页 |
| ·多维模型框架 | 第49-52页 |
| ·多维模型数学特性 | 第52-59页 |
| ·模型状态属性 | 第52-55页 |
| ·模型空间属性 | 第55-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4章 生物启发多维网络安全数学模型 | 第60-74页 |
| ·多维模型与数学工具拟合 | 第60-61页 |
| ·隐Markov理论概述 | 第61-63页 |
| ·Markov链 | 第61-62页 |
| ·隐Markov模型 | 第62-63页 |
| ·多维模型参数估计 | 第63-68页 |
| ·初始模型 | 第63-65页 |
| ·核心算法 | 第65-66页 |
| ·参数估计 | 第66-68页 |
| ·多维数学模型修正 | 第68-73页 |
| ·Gibbs取代 | 第68-70页 |
| ·状态驻留 | 第70-72页 |
| ·模型修正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5章 生物启发多维模型分级实现模式 | 第74-88页 |
| ·多维模型核心机制 | 第74-75页 |
| ·多网并行生物原理 | 第74-75页 |
| ·多网并行概述 | 第75页 |
| ·多网并行实现模式 | 第75-78页 |
| ·初级模式 | 第76页 |
| ·进化模式 | 第76-77页 |
| ·高级模式 | 第77-78页 |
| ·实现模式关键技术 | 第78-87页 |
| ·技术划分 | 第79页 |
| ·调控技术 | 第79-83页 |
| ·检测技术 | 第83-85页 |
| ·自恢复技术 | 第85-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6章 生物启发多维模型性能评价与测试 | 第88-123页 |
| ·性能指标体系 | 第88页 |
| ·固有属性评价 | 第88-102页 |
| ·属性单项分析 | 第89-99页 |
| ·属性综合评价 | 第99-102页 |
| ·服务属性测试 | 第102-121页 |
| ·测试目的 | 第102页 |
| ·测试方案 | 第102-107页 |
| ·测试步骤 | 第107-108页 |
| ·Web服务测试 | 第108-115页 |
| ·Ftp服务测试 | 第115-1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 结论 | 第123-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3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7-139页 |
| 发表论文 | 第137-138页 |
| 参加项目 | 第138-139页 |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