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树冠结构和空间优化经营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6页
1 绪论第16-42页
   ·引言第16-18页
     ·课题来源第17-18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页
   ·天然次生林研究概况第18-22页
     ·植被次生演替与次生林第19-20页
     ·天然次生林的现实与前景第20-22页
     ·目前天然次生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第22页
   ·冠长率模型研究概况第22-24页
   ·国内外关于树冠的研究情况第24-34页
     ·树冠结构研究概述第24-26页
     ·树冠结构的描述第26-30页
     ·树冠结构模型的研究进展第30-34页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概述第34-40页
     ·林木个体大小分化程度第34页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第34-36页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经营模型研究综述第36-39页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经营模型国内研究进展第39-40页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第40-42页
2 研究地区概况及数据采集整理第42-72页
   ·帽儿山地区次生林的演变及其结构现状第42-44页
   ·研究地区概况第44-46页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势第44-45页
     ·气候概况第45页
     ·土壤特点第45页
     ·资源状况第45-46页
   ·数据采集及整理第46-64页
     ·标准地的设置和测定第46-52页
     ·数据整理第52-64页
   ·生长方程及模型的拟合与检验第64-71页
     ·理论生长方程第66-67页
     ·经验生长方程第67页
     ·模型的拟合和检验第67-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3 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冠长率模型第72-93页
   ·冠长率模型概况第72页
   ·模型设计与参数估计第72-75页
     ·模型设计第72-74页
     ·参数估计第74-75页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75-85页
     ·白桦冠长率模型第75-76页
     ·椴树冠长率模型第76-77页
     ·枫桦冠长率模型第77-78页
     ·胡桃楸冠长率模型第78-79页
     ·黄菠萝冠长率模型第79-80页
     ·色木冠长率模型第80-81页
     ·水曲柳冠长率模型第81-82页
     ·杨树冠长率模型第82-83页
     ·榆树冠长率模型第83-84页
     ·柞树冠长率模型第84-85页
   ·影响冠长率的因子分析第85-91页
     ·冠长率与胸径第86-87页
     ·冠长率与H/D的关系第87-89页
     ·冠长率与冠幅的关系第89-90页
     ·冠长率与林木年龄的关系第90-91页
   ·冠长率模型的检验第91-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4 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枝条解析模型第93-129页
   ·单木枝条模型分析第93-94页
   ·枝条基径模型第94-103页
     ·研究方法第94-95页
     ·平均枝条基径模型第95页
     ·最大枝条基径模型第95页
     ·最小枝条基径模型第95-96页
     ·基径模型拟合结果第96-103页
   ·枝长模型第103-111页
     ·平均枝长模型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第103-106页
     ·最大枝长模型的参数估计第106-109页
     ·最小枝长模型的参数估计第109-111页
   ·枝条的弦长预估模型第111-112页
     ·研究方法第111-112页
     ·结果与分析第112页
   ·着枝角模型第112-124页
     ·模型的设计第113页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第113-121页
     ·着枝角的总体分布第121-124页
   ·枝条解析模型的检验第124-128页
     ·基径模型的检验第124-126页
     ·枝长模型的检验第126-128页
     ·弦长模型第128页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5 天然次生林树冠轮廓模型及冠内叶量分布第129-157页
   ·树冠冠形模型的研究概况第129-131页
   ·模型的设计第131-134页
     ·树冠轮廓模型分析第131-132页
     ·树冠轮廓模型构建第132-133页
     ·树冠上层和中层的轮廓模型第133-134页
     ·树冠下层轮廓模型第134页
   ·树冠轮廓模型的参数估计第134-142页
     ·树冠上层中层轮廓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第134-138页
     ·树冠下层轮廓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第138-142页
   ·树冠轮廓模型的检验第142-148页
   ·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叶量分布第148-156页
   ·本章小结第156-157页
6 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与竞争分析第157-179页
   ·天然次生林混交结构第158-160页
     ·混交度概念的演变第159-160页
   ·竞争指标第160-165页
     ·竞争指标概述第160-162页
     ·Hegyi竞争指标第162-164页
     ·重复Hegyi竞争指数第164-165页
   ·树冠空间竞争分析第165-172页
     ·常用的几种树冠空间竞争指标第166-169页
     ·分级树冠叠加指数第169-172页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第172-177页
     ·聚集指数R第173-174页
     ·精确最邻近体分析第174-175页
     ·Ripley's K(d)函数分析第175-177页
   ·林木空间结构指标的边缘校正第177-178页
   ·本章小结第178-179页
7 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优化与调整第179-199页
   ·次生林空间结构异质性与择伐第179-182页
   ·次生林择伐空间优化模型的建立第182-188页
     ·空间优化模型的目标确定第182-183页
     ·多目标规划概述第183-184页
     ·乘除法的思路第184-185页
     ·约束条件的设置第185-188页
   ·模型设计第188-189页
   ·模型求解第189-191页
     ·分枝定界法第190页
     ·隐枚举法第190-191页
   ·次生林空间优化择伐模型的应用第191-197页
     ·实验地概况第191页
     ·模型参数计算第191-194页
     ·目标函数求解第194-197页
   ·本章小结第197-199页
结论与讨论第199-203页
参考文献第203-218页
附录第218-21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19-220页
致谢第220-222页

论文共2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压式机械密封摩擦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合同效力之根源--一个历史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