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低碳建筑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国内低碳建筑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低碳建筑技术分类 | 第15-19页 |
·低碳建筑概述 | 第15-16页 |
·低碳建筑的定义 | 第15页 |
·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区别 | 第15-16页 |
·低碳建筑技术分类 | 第16-19页 |
·按照建筑能源供给方式分类 | 第16-17页 |
·按照建筑围护结构分类 | 第17页 |
·按照建筑设备类型分类 | 第17-18页 |
·按照建筑排放系统分类 | 第18-19页 |
3 低碳建筑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19-30页 |
·发达国家低碳建筑技术推广经验及启示 | 第19-22页 |
·国外成功经验 | 第19-21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21-22页 |
·我国推广低碳建筑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推广机制不完善 | 第22-23页 |
·对于推广何种技术存在误区 | 第23页 |
·影响推广的关键因素确定 | 第23-30页 |
·影响推广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23-28页 |
·制约推广的关键因素 | 第28-30页 |
4 低碳建筑适用技术分析 | 第30-39页 |
·低碳建筑技术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0-33页 |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30-31页 |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1-33页 |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与权重确定 | 第33-34页 |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33-34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4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34-35页 |
·适用度定义 | 第34页 |
·模型公式以及评价标准划分 | 第34-35页 |
·评价算例 | 第35-39页 |
·指标选择及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标准化处理 | 第36-37页 |
·确定权重 | 第37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5 低碳建筑技术推广机制设计及运行 | 第39-59页 |
·推广机制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 第39-40页 |
·基于博弈论的推广机制总体框架设计 | 第40-48页 |
·低碳建筑技术推广主体 | 第40-41页 |
·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1-42页 |
·各推广主体博弈关系分析 | 第42-46页 |
·推广机制的演化分析 | 第46-47页 |
·推广机制的基本框架 | 第47-48页 |
·激励机制设计 | 第48-50页 |
·财政补贴机制设计 | 第48-49页 |
·税收优惠体系设计 | 第49-50页 |
·金融支持体系设计 | 第50页 |
·约束机制的设计 | 第50-53页 |
·法律体系设计 | 第51-52页 |
·政策体系设计 | 第52页 |
·评价标准设计 | 第52-53页 |
·管理机制的设计 | 第53-55页 |
·建立低碳建筑管理机构 | 第53页 |
·低碳建筑规划设计阶段监督管理 | 第53-54页 |
·低碳建筑施工阶段监督管理 | 第54页 |
·低碳建筑运行阶段监督管理 | 第54-55页 |
·推广机制的运行 | 第55-59页 |
·运行模式 | 第55-57页 |
·其他配套机制 | 第57-59页 |
6 推广低碳建筑技术的对策建议 | 第59-63页 |
·明确各推广主体的责任 | 第59-60页 |
·政府的责任 | 第59-60页 |
·企业的责任 | 第60页 |
·社会公众的责任 | 第60页 |
·推广低碳建筑技术的保障性措施 | 第60-61页 |
·健全法律体系 | 第60-61页 |
·完善技术标准 | 第61页 |
·构建低碳建筑认证体系 | 第61页 |
·重视技术研发,培养专业人才 | 第61-62页 |
·加大宣传教育,培养低碳意识 | 第62-63页 |
7 结论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附录 影响低碳建筑技术推广的因素重要性评分调研问卷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