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前言 | 第7-10页 |
·选题依据 | 第7-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3、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轨迹 | 第11-15页 |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轨迹 | 第11-13页 |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轨迹 | 第13-14页 |
·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历史轨迹的启示 | 第14-15页 |
4、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5、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及程序 | 第19-34页 |
·影响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分析 | 第19-22页 |
·学校领导的因素 | 第19-20页 |
·体育教师的因素 | 第20页 |
·大学生的参与度的因素 | 第20-21页 |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政策导向的因素 | 第21页 |
·学校和社区体育资源的因素 | 第21页 |
·评价机制的因素 | 第21-22页 |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分析 | 第22-34页 |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分析 | 第24-25页 |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拟订 | 第25-27页 |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方式 | 第27-30页 |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 第30-31页 |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 第31-34页 |
6、对江、浙、沪三地部分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4-45页 |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34页 |
·调查结果的总体情况 | 第34-45页 |
·体育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态度与专业需求状况及其分析 | 第37-40页 |
·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 | 第37-39页 |
·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意愿和态度 | 第39页 |
·体育教师对专业的需求 | 第39-40页 |
·体育教师对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状况及其分析 | 第40-41页 |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选择与开发方式状况及其分析 | 第41-42页 |
·体育教师对高校体育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的取向与评价主体状况及分析 | 第42-44页 |
·体育教师对影响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的认识状况及其分析 | 第44页 |
·体育教师对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认识状况及其分析 | 第44-45页 |
7、江、浙、沪三地部分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江、浙、沪三地部分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 | 第45-46页 |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定位的理解大都集中在学生发展方面 | 第45页 |
·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纲要》精神,优先考虑学生的体育需求 | 第45页 |
·注重结合现有的课程资源,以不同形式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 第45页 |
·课程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符合当前课程评价改革的要求 | 第45-46页 |
·江、浙、沪三地部分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不够,忽略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效益 | 第46页 |
·体育教师参与者的角色准备不足,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 第46页 |
·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欠缺,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建立 | 第46-47页 |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过于单一 | 第47页 |
·没有建立完善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 | 第47页 |
8、江、浙、沪三地部分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对策 | 第47-50页 |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考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作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之一 | 第47-48页 |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体育校本教研和校本教师培训,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 第48-49页 |
·学校应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加强院校间交流与合作,促进体育教师对课程与课程开发的研究 | 第49页 |
·学校应该建立相对完善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 | 第49-50页 |
9、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一 | 第53-56页 |
附录二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