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导论 | 第7-10页 |
第一章 荀子人性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0-27页 |
第一节 社会背景 | 第10-14页 |
一、经济状况 | 第10-12页 |
二、社会政治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思想背景——先秦诸子的人性思想 | 第14-27页 |
一、孔子的人性思想 | 第14-17页 |
二、告子的人性思想 | 第17-20页 |
三、孟子的人性思想 | 第20-21页 |
四、管子的人性思想 | 第21-23页 |
五、老庄的人性思想 | 第23-27页 |
第二章 荀子人性论的内涵 | 第27-53页 |
第一节 荀子人性论思想的特色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 | 第28-36页 |
一、荀子对人性恶的论证 | 第28-31页 |
二、荀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 第31-36页 |
第三节 荀子以人性论为基础的其它思想 | 第36-53页 |
一、荀子的教育思想 | 第36-38页 |
二、荀子的伦理思想 | 第38-43页 |
三、荀子的法律政治思想 | 第43-48页 |
四、基于人性论基础上的荀子之心理学 | 第48-53页 |
第三章 荀子人性论的理论依据及其治国实践思想 | 第53-62页 |
第一节 荀子人性论的理论依据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基于人性论考虑基础上的治国实践思想 | 第55-62页 |
一、隆礼重法 | 第55-57页 |
二、王道与霸道 | 第57-58页 |
三、君臣之道 | 第58-59页 |
四、尚贤使能 | 第59-62页 |
第四章 荀子人性论对后世人性论的影响与现代启示 | 第62-80页 |
第一节 荀子人性论对后世的影响 | 第62-70页 |
一、荀子人性论与韩非的自然人性论 | 第62-64页 |
1、荀、韩人性论的相似之处 | 第62页 |
2、荀、韩人性论的差异 | 第62-64页 |
二、荀子人性论与汉唐时期的性善恶混合论和性三品论 | 第64-67页 |
三、荀子人性论与宋明时期的性二元论 | 第67-68页 |
四、荀子人性论与近代康有为颇有特色的人性论 | 第68-69页 |
五、荀子人性论与近代章炳麟善恶俱分进化论 | 第69-70页 |
第二节 荀子人性论的现代启示 | 第70-80页 |
一、荀子人性论对我们反思人性的启示 | 第70-71页 |
二、荀子以人性论为基础义利学说的现实启示 | 第71-74页 |
三、荀子人性论对当代人性沉沦现象和道德价值观冲突的启示 | 第74-77页 |
四、荀子人性论对于现代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 第77-80页 |
结语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