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7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对象及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 第14页 |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14-15页 |
·住院部人性化问题国内外研究动向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动向 | 第15页 |
·国外研究动向 | 第15-16页 |
·该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我国医院发展现状及住院部模式 | 第17-32页 |
·医学模式发展概况 | 第17-20页 |
·历史阐述 | 第17页 |
·医学模式和医疗建筑的关系 | 第17-20页 |
·目前中国医院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住院部的组成、规模与设计原则 | 第21-24页 |
·住院部的组成 | 第21-22页 |
·住院部的规模 | 第22-23页 |
·住院部护理单元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护理单元设计的历史演变 | 第24-27页 |
·13~19世纪的护理单元设计 | 第24-25页 |
·19世纪以后护理单元设计的巨大变化 | 第25-26页 |
·运作高效的护理单元的出现 | 第26-27页 |
·目前我国护理单元的主要平面形式 | 第27-30页 |
·条形单元——单廊式 | 第27页 |
·条形单元——双廊式 | 第27-28页 |
·矩形环廊单元 | 第28-29页 |
·圆形、多边形环廊单元 | 第29页 |
·组团式护理单元 | 第29-30页 |
·病房设计 | 第30-32页 |
·病室设计 | 第30-31页 |
·病室平面形式 | 第31-32页 |
第3章 我国医院住院部人性化设计现状调研 | 第32-85页 |
·调研对象及主要调研内容 | 第32-34页 |
·病房现状研究 | 第34-63页 |
·护理单元模式 | 第35-39页 |
·病房床位数 | 第39-46页 |
·病房相关尺度 | 第46-51页 |
·病房室内装修与设备 | 第51-63页 |
·住院部活动空间现状研究 | 第63-66页 |
·病房阳台 | 第63-64页 |
·病人活动区、病人活动室 | 第64-66页 |
·护士站现状研究 | 第66-72页 |
·护士站的位置与护理半径 | 第66-68页 |
·护士站形式 | 第68-69页 |
·护士站装修 | 第69-72页 |
·住院部交通空间现状研究 | 第72-75页 |
·病人走道的尺度 | 第72-74页 |
·病人走道的地面材料 | 第74-75页 |
·问卷调查 | 第75-80页 |
·针对住院病人的问卷调查 | 第75-78页 |
·针对护士的问卷调查 | 第78-80页 |
·人性化改进实例——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呼吸科病房楼改建工程 | 第80-85页 |
第4章 针对住院病人的人性化设计 | 第85-108页 |
·针对病房的人性化设计 | 第85-103页 |
·床位的私密性与开放性问题 | 第85-90页 |
·病房室内光环境设计 | 第90-94页 |
·病房及相关空间色彩环境设计 | 第94-96页 |
·病房声环境设计 | 第96-97页 |
·病房卫生间的人性化设计 | 第97-102页 |
·病房家庭化的设计倾向 | 第102-103页 |
·人性化的室内装修设计 | 第103-104页 |
·病房室内装修人性化 | 第103页 |
·床位的私密性与开放性问题 | 第103-104页 |
·电梯间、楼梯间装修人性化 | 第104页 |
·住院部人性化交往空间的设计 | 第104-108页 |
·病员活动室、阳光室 | 第104-105页 |
·以厅代廊 | 第105-106页 |
·户外阳台 | 第106页 |
·提供活动场所的共享空间 | 第106页 |
·屋顶花园 | 第106-108页 |
第5章 针对医护、探视人员的人性化设计 | 第108-119页 |
·护士站设计 | 第108-114页 |
·护士站的位置 | 第108-110页 |
·护士站的形式 | 第110页 |
·合理的护理半径 | 第110-112页 |
·视线通达 | 第112-113页 |
·良好的通风采光及照明 | 第113-114页 |
·护士站人性化装修设计 | 第114页 |
·医护辅助用房的设计 | 第114-115页 |
·住院部电梯的人性化设计 | 第115-117页 |
·电梯设置方式 | 第115-116页 |
·电梯数量的控制 | 第116-117页 |
·针对探视人员的人性化设计 | 第117-11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119-121页 |
·论文总结 | 第119-120页 |
·本论文的地位及意义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图、表来源 | 第124-126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