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覆岩破坏的一般规律研究和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 ·课题提出的意义与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 2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和开采技术条件 | 第18-30页 |
| ·新生界松散层结构特征和含隔水性 | 第18-24页 |
| ·新生界松散层的组合结构与基本特征 | 第18-22页 |
| ·四含的特征与富水性评价 | 第22-24页 |
| ·基岩含水层性质及断裂构造导水性 | 第24-29页 |
| ·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性和汇水特征 | 第25页 |
| ·基岩风化带含隔水性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 第25-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 | 第30-55页 |
| ·模拟实验简介 | 第30-32页 |
| ·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第32-34页 |
| ·主要实验结果分析 | 第34-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4 覆岩破坏移动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 第55-80页 |
| ·概述 | 第55页 |
| ·FLAC程序简介 | 第55-58页 |
| ·模型设计与本构关系 | 第58-63页 |
| ·计算模型建立原则 | 第58-59页 |
| ·几何模型的确立 | 第59-61页 |
| ·本构关系的确立 | 第61页 |
| ·网格的离散化 | 第61-63页 |
|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63-66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79页 |
| ·走向模型I计算结果 | 第66-72页 |
| ·倾向模型II计算结果 | 第72-75页 |
| ·覆岩破坏状况及最大导高的确定 | 第75-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5 1011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及煤岩柱合理留设 | 第80-84页 |
| ·南一采区第四系松散层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80页 |
| ·南一采区10煤层覆岩岩性及结构分析与评价 | 第80-82页 |
| ·南一采区开采上限的确定及煤岩柱合理留设的计算设计 | 第82-84页 |
| ·按“三下”采煤规程设计 | 第82-83页 |
| ·南一采区试验成果 | 第83-84页 |
| 6 主要结论 | 第84-86页 |
|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