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绪论 | 第10-26页 |
| 研究史与当前研究动态 | 第10-15页 |
| 本研究的立场、视角及意义 | 第15-17页 |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 研究方法论 | 第22-24页 |
| 资料来源及说明 | 第24-26页 |
| 第一章 端午节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 第26-48页 |
| ·夏商周至两汉时期: 形成期 | 第26-28页 |
| ·魏晋南北朝时期: 确立期 | 第28-32页 |
| ·隋唐至宋元时期: 繁盛期 | 第32-38页 |
| ·明清时期: 普及期 | 第38-44页 |
| ·小结 | 第44-48页 |
| 第二章 端午习俗的基本分类 | 第48-72页 |
| ·少水地区的主要活动: 厌胜、竞技与社会交往 | 第48-55页 |
| ·水域地区的特色活动: 竞渡、送瘟与画舫嬉游 | 第55-61页 |
| ·港澳台地区的端午形态 | 第61-65页 |
| ·其他国家的端午过节方式 | 第65-69页 |
| ·小结 | 第69-72页 |
| 第三章 少数民族与端午元素: 文化多样性 | 第72-97页 |
| ·文化涵化与少数民族端午 | 第72-80页 |
| ·文化误读与少数民族五月节 | 第80-86页 |
| ·苗族的龙船节: 龙舟竞渡与向龙祈雨的信仰 | 第86-95页 |
| ·小结 | 第95-97页 |
| 第四章 民族国家与端午节: 现代性 | 第97-122页 |
| ·爱国主义与端午节的政治色彩 | 第97-108页 |
| ·端午申遗事件与大众媒体的表述 | 第108-113页 |
| ·端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 | 第113-118页 |
| ·小结 | 第118-122页 |
| 第五章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午节 | 第122-144页 |
| ·湖北省“屈原故里”秭归的端午节再造 | 第122-127页 |
| ·湖南省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大赛: 公共民俗的发展 | 第127-130页 |
| ·湖北省黄石市“西塞神舟会”: 民俗宗教的复合形态 | 第130-142页 |
| ·小结 | 第142-144页 |
| 结语: 传统节日的民间叙事与民族国家的文化表述 | 第144-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2-161页 |
| 附录一: 田野调查地的地图 | 第161-163页 |
| 附录二: 田野调查地的图片 | 第163-166页 |
| 附录三: 神像图与神舟制式图 | 第166-1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9-171页 |
| 后记: 丑陋的蛹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