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概述 | 第10-18页 |
一、透支的含义及分类 | 第10-11页 |
(一) 透支的含义 | 第10页 |
(二) 透支的分类 | 第10-11页 |
二、国内立法及其相关规定 | 第11-13页 |
三、国外立法 | 第13-14页 |
(一) 未明确规定恶意透支之情形,仍将其划归到诈骗犯罪 | 第13-14页 |
(二) 将恶意透支独立成罪 | 第14页 |
四、国内外关于恶意透支的立法比较 | 第14-18页 |
(一) 罪名设计的比较 | 第15页 |
(二) 罪名构成的比较 | 第15-18页 |
第二部分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 第18-32页 |
一、客体要件 | 第18-20页 |
(一) 关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客体的三种不同观点 | 第18-19页 |
(二) 笔者观点及主要理由 | 第19-20页 |
二、客观要件 | 第20-27页 |
(一) 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 | 第20-22页 |
(二) "催收"要件的理解与认定 | 第22-27页 |
三、主体要件 | 第27-30页 |
(一) 对"持卡人"含义的不同理解 | 第27-29页 |
(二) 笔者所持观点及其理由 | 第29-30页 |
四、主观要件 | 第30-32页 |
(一) 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理解 | 第30页 |
(二) 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 第30-32页 |
第三部分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 第32-40页 |
一、罪与非罪 | 第32-35页 |
(一) 恶意透支犯罪数额的计算问题 | 第32-34页 |
(二) 关于对行为人协议透支后不归还透支款行为的定性 | 第34-35页 |
二、罪数问题 | 第35-37页 |
(一) 构成牵连犯的情形 | 第35-36页 |
(二) 构成连续犯的情形 | 第36页 |
(三) 构成徐行犯的情形 | 第36-37页 |
三、犯罪形态 | 第37页 |
四、共同犯罪 | 第37-40页 |
第四部分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立法完善 | 第40-48页 |
一、主体问题 | 第40-45页 |
(一) "否定说"与"肯定说"之争 | 第40-41页 |
(二) 观点评析 | 第41-43页 |
(三) 关于对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罪的处理的争议及分析 | 第43-45页 |
二、罪名独立问题 | 第45-48页 |
(一) 恶意透支不同于信用卡诈骗罪的其他四种情形 | 第45-46页 |
(二) 恶意透支犯罪不具有诈骗罪的基本特征 | 第46-47页 |
(三) 具体立法建议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