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9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9-25页 |
·关于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危机的理论研究 | 第20-23页 |
·关于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危机的实证研究 | 第23-2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28-29页 |
·创新点 | 第28页 |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28-29页 |
第2章 金融危机模型的发展述评 | 第29-44页 |
·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 第29-33页 |
·第一代危机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30页 |
·第一代危机模型的推导 | 第30-31页 |
·第一代危机模型的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一代危机模型的发展 | 第32页 |
·第一代危机模型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 | 第33-37页 |
·对第一代危机模型的改进 | 第34页 |
·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的主要思想 | 第34-36页 |
·奥布斯特菲尔德(Obstfeld)预期模型 | 第36-37页 |
·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 | 第37-42页 |
·道德风险模型 | 第38-39页 |
·银行恐慌资本项目危机模型 | 第39-40页 |
·证券组合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资本项目危机模型 | 第40-42页 |
·羊群效应模型 | 第42页 |
·对三代危机模型的比较及评述 | 第42-44页 |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研究 | 第44-64页 |
·文献综述 | 第44-46页 |
·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金融危机模型 | 第46-52页 |
·模型的微观基础 | 第46-47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模型的分析 | 第48-52页 |
·模型的检验 | 第52-57页 |
·数据来源及描述 | 第52页 |
·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52-57页 |
·模型的应用 | 第57-62页 |
·数据来源及描述 | 第57-60页 |
·实证分析 | 第60-62页 |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2-64页 |
第4章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金融危机的传染机理研究 | 第64-78页 |
·危机传染研究述评 | 第64-67页 |
·传播机制的分类 | 第64-66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66-67页 |
·一个存在多重均衡的金融传染模型 | 第67-73页 |
·主要变量说明 | 第68页 |
·模型假设 | 第68-69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69-71页 |
·模型的分析 | 第71-73页 |
·模型的检验 | 第73-75页 |
·数据及变量说明 | 第73页 |
·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73-75页 |
·模型的应用:对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 | 第75-77页 |
·数据来源 | 第75页 |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第5章 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金融危机预测及其防范 | 第78-100页 |
·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潜在的金融风险分析 | 第78-84页 |
·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分析 | 第78-81页 |
·宏观经济稳定的潜在风险分析 | 第81-84页 |
·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金融危机的预测 | 第84-95页 |
·现有资本帐户开放程度下我国发生金融危机可能性的预测 | 第84-85页 |
·不同资本帐户开放程度下我国发生金融危机可能性的预测 | 第85-95页 |
·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金融危机的防范 | 第95-100页 |
结论 | 第100-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0-111页 |
附录B 多重均衡区域上下临界值的推导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