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的中医证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20页 |
| 一、中医学对干眼的认识 | 第12-14页 |
| (一) 病名溯源 | 第12页 |
| (二) 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 (三) 中医治疗 | 第13-14页 |
| 二、西医学对干眼的认识 | 第14-20页 |
| (一) 定义 | 第14-15页 |
| (二) 病因病理 | 第15页 |
| (三) 分类 | 第15-16页 |
| (四) 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究 | 第16页 |
| (五) 诊断 | 第16-18页 |
| (六) 治疗 | 第18-20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0-30页 |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 (二) 诊断标准 | 第20页 |
| (三) 纳入标准 | 第20页 |
| (四) 排除标准 | 第20页 |
| (五) 辨证分型标 | 第20-21页 |
| (六) 调查方法 | 第21页 |
| (七) 年龄分组 | 第21页 |
| (八) 检查方法 | 第21页 |
| (九) 分级方法 | 第21-22页 |
| (十) 分类方法 | 第22-23页 |
| (十一) 统计分析 | 第23页 |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 (一) 证型分布 | 第23页 |
| (二) 职业分布 | 第23页 |
| (三) 自觉症状 | 第23-24页 |
| (四) 中医证型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 第24-27页 |
| (五) 中医证型与眼部检查结果的相关性 | 第27-28页 |
| (六) 干眼分级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 第28-30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0-34页 |
| (一)病因病机:阴虚为本,目失濡养 | 第30页 |
| (二)职业与干眼的关系 | 第30-31页 |
| (三)自觉症状与干眼的关系 | 第31页 |
| (四)中医证型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 第31-33页 |
| (五)中医证型与眼部检查结果的相关性 | 第33页 |
| (六)干眼分级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 第33-34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34-35页 |
| 第五部分 不足和展望 | 第35-36页 |
| 一、不足 | 第35页 |
| 二、展望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附表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