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与人格权的冲突与平衡--我国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的现状与构想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前言 | 第6-7页 |
| 第一章 新闻侵权的一般理论 | 第7-14页 |
| 第一节 言论自由与人格权的冲突 | 第7-10页 |
| 一、言论自由:表达权与知情权 | 第7-8页 |
| 二、人格权:对人具有基本意义的权利 | 第8-9页 |
| 三、言论自由与人格权的冲突在所难免 | 第9-10页 |
| 第二节 新闻侵权的概念与表现 | 第10-11页 |
| 一、新闻侵权的概念 | 第10页 |
| 二、新闻侵权的表现形式 | 第10-11页 |
| 第三节 新闻侵权行为的法律构成 | 第11-14页 |
| 一、新闻主要或基本内容失实 | 第11-12页 |
| 二、作品己经发表 | 第12-13页 |
| 三、具有特定指向 | 第13页 |
| 四、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 第14-20页 |
| 第一节 侵害名誉权的对象 | 第14-15页 |
| 一、自然人 | 第14页 |
| 二、法人 | 第14-15页 |
| 三、非法人组织 | 第15页 |
| 四、死者 | 第15页 |
| 第二节 侵害名誉权的方式 | 第15-16页 |
| 一、诽谤 | 第15-16页 |
| 二、侮辱 | 第16页 |
| 第三节 侵害名誉权的抗辩 | 第16-20页 |
| 一、真实 | 第16-17页 |
| 二、公正评论 | 第17-18页 |
| 三、特许权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新闻传播与隐私权 | 第20-24页 |
| 第一节 隐私与隐私权 | 第20-21页 |
| 一、隐私的概念与内容 | 第20-21页 |
| 二、隐私权的内涵 | 第21页 |
| 第二节 侵犯隐私权的诉因 | 第21-23页 |
| 一、披露令人难堪的私人信息 | 第21-22页 |
| 二、侵入 | 第22-23页 |
| 三、侵扰 | 第23页 |
| 第三节 侵犯隐私权的抗辩 | 第23-24页 |
| 一、公开记录 | 第23页 |
| 二、公共场合 | 第23-24页 |
| 三、公众人物 | 第24页 |
| 四、公共利益 | 第24页 |
| 五、本人同意 | 第24页 |
| 第四章 我国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24-34页 |
| 第一节 我国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的缺陷 | 第24-26页 |
| 一、规范新闻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级别太低 | 第24-25页 |
| 二、新闻侵权法律制度不够完备,存在很多制度空白 | 第25-26页 |
| 三、司法过程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 第26页 |
| 第二节 我国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26-34页 |
| 一、新闻事实的认定与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26-28页 |
| (一) 客观事实与新闻事实 | 第26-27页 |
| (二) 法律事实与举证责任 | 第27-28页 |
| 二、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 | 第28-32页 |
| (一) 公众人物的概念与分类 | 第28-29页 |
| (二) 对公众人物人格权进行限制的原因 | 第29-31页 |
| (三) 对公众人物人格权进行限制的内容 | 第31页 |
| (四) 对我国的立法及司法建议 | 第31-32页 |
| 三、扩大特许权的范围 | 第32-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附录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