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3页 |
| ·研究的主题 | 第8-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 ·研究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 第20-22页 |
|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 第22-23页 |
| 第2章 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现状分析 | 第23-37页 |
| ·政府信用的内涵与特征 | 第23-28页 |
| ·当前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 ·信用缺失在法律、制度方面的表现 | 第28-30页 |
| ·信用缺失在决策、管理方面的表现 | 第30-32页 |
| ·信用缺失在行政道德方面的表现 | 第32-34页 |
| ·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综合负效应分析 | 第34-37页 |
| ·导致了社会低信用均衡 | 第34页 |
| ·导致了政府运作成本的直线上升 | 第34-35页 |
| ·严重影响政府制度推行、政策实施的效果 | 第35页 |
| ·导致了投资软环境的恶化 | 第35-37页 |
| 第3章 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成因分析 | 第37-45页 |
| ·历史文化原因:传统的信用伦理观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制度原因 | 第38-43页 |
| ·中央和地方政府权力划分不明晰 | 第38-39页 |
| ·缺乏专门的信用立法 | 第39页 |
| ·决策制定实施缺乏规范 | 第39-41页 |
| ·信息公开制度的缺失 | 第41-42页 |
| ·信用监督制约制度乏力 | 第42页 |
| ·信用责任约束制度缺位 | 第42-43页 |
| ·公民自身的因素 | 第43-45页 |
| ·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发生变化 | 第43-44页 |
| ·公众对政府的认识出现偏差 | 第44-45页 |
| 第4章 西方国家提升政府信用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 第45-55页 |
| ·西方国家重建政府信用的背景 | 第45页 |
| ·西方国家重建政府信用的经验 | 第45-52页 |
| ·“顾客导向”的公共服务 | 第46-47页 |
| ·放松规制 | 第47-48页 |
| ·评估绩效 | 第48-49页 |
| ·透明与公开 | 第49-51页 |
| ·公务员伦理道德建设 | 第51-52页 |
| ·对我国地方政府信用提升的借鉴意义 | 第52-55页 |
| 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的提升与建构 | 第55-62页 |
| ·合理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第55页 |
| ·强化地方政府信用意识 | 第55-56页 |
| ·健全地方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 第56-58页 |
| ·扩大地方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 | 第56-57页 |
| ·健全决策程序、改进决策方式 | 第57-58页 |
| ·完善信用责任追究机制 | 第58页 |
| ·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第58-60页 |
| ·加强政府信用评估制度建设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