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二、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条件和方法 | 第13-15页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区域地质和成矿背景 | 第16-27页 |
第一节、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3页 |
一、构造分区和地层的沉积组合 | 第16-19页 |
二、区域岩浆活动特征 | 第19-20页 |
三、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20-23页 |
第二节、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 第23-25页 |
一、区域表壳结构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23-24页 |
二、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24-25页 |
第三节、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 第25-27页 |
一、南天山造山带的矿产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二、南天山造山带铅锌矿床的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第二章、主要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 | 第27-47页 |
第一节、矿区地质特征 | 第27-33页 |
一、马鞍桥矿床 | 第27-29页 |
二、霍什布拉克矿床 | 第29-32页 |
三、萨里塔什铅锌矿床 | 第32-33页 |
第二节、矿体形态和产状 | 第33-34页 |
第三节、矿石的物质组成 | 第34-36页 |
一、矿石的矿物组成 | 第34-35页 |
二、矿石的化学组成 | 第35-36页 |
第四节、围岩蚀变特征 | 第36-40页 |
一、围岩蚀变的地质特征 | 第36-37页 |
二、蚀变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37-40页 |
第五节、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的生成顺序和成矿阶段 | 第40-47页 |
一、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40-44页 |
二、矿物的生成顺序和成矿阶段 | 第44-47页 |
第三章、成岩、成矿的构造背景分析 | 第47-55页 |
第一节、沉积成矿期的构造背景分析 | 第47-52页 |
一、沉积岩地球化学对构造的制约 | 第47-48页 |
二、沉积物源区特征和沉积盆地性质 | 第48-50页 |
三、火山岩地球化学对构造的制约 | 第50-52页 |
第二节、改造成矿期的构造背景分析 | 第52-55页 |
第四章、矿石和围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5-68页 |
第一节、矿石和围岩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特征 | 第55-62页 |
一、微量元素在碎屑岩中的富集特征 | 第55-59页 |
二、微量元素在不同的碳酸盐岩围岩中的富集特征 | 第59-60页 |
三、微量元素在矿石中的富集特征 | 第60-62页 |
第二节、成矿作用过程中元素的迁移 | 第62-68页 |
一、等位线法的原理及参数的计算 | 第62-64页 |
二、矿石和围岩的等位线法图解 | 第64-68页 |
第五章、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68-79页 |
第一节、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及其特征 | 第68-70页 |
一、气液相V-L型(VCH_4+H_2O)流体包裹体 | 第69-70页 |
二、气相V型CH_4(CH_4+H_2S+CO_2)流体包裹体 | 第70页 |
第二节、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学 | 第70-74页 |
一、测试仪器及其测量精度 | 第70页 |
二、流体包裹体相的系列变化 | 第70-74页 |
第三节、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74-79页 |
一、实验方法及条件 | 第74-75页 |
二、测试结果和成矿流体的性质 | 第75-79页 |
第六章、主要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 | 第79-104页 |
第一节、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成矿作用的地质分析 | 第79-81页 |
第二节、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制约 | 第81-98页 |
一、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沉积成矿作用 | 第81-90页 |
二、成矿流体和热水沉积成矿作用 | 第90-92页 |
三、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判别 | 第92-96页 |
四、热水沉积矿床矿石的同位素组成 | 第96-97页 |
五、热水沉积碳酸盐岩及其意义 | 第97-98页 |
第三节、改造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制约 | 第98-100页 |
一、改造成矿作用的物质来源 | 第98-99页 |
二、改造成矿流体和改造成矿作用 | 第99-100页 |
第四节、主要矿床的成矿模式 | 第100-104页 |
结论 | 第104-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8页 |
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章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131-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