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奥古斯丁善恶观比较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前言 | 第6-10页 |
1. 王阳明善恶思想论 | 第10-24页 |
·良知论 | 第11-17页 |
·良知之“至善” | 第11-13页 |
·良知之“无善无恶” | 第13-15页 |
·“无善无恶”与“明莹无滞” | 第15-17页 |
·善恶论 | 第17-21页 |
·良知与善 | 第17页 |
·恶与气质 | 第17-18页 |
·恶与善 | 第18-19页 |
·从“无善无恶”到“有善有恶” | 第19-21页 |
·“致良知”的功夫论 | 第21-24页 |
·“诚意”与“正心” | 第21-22页 |
·“意”“念”之辨 | 第22-24页 |
2. 奥古斯丁善恶思想论 | 第24-36页 |
·上帝论 | 第25-28页 |
·上帝与至善 | 第25-27页 |
·存在与至善 | 第27-28页 |
·善恶论 | 第28-35页 |
·创造与善 | 第28-30页 |
·善的链条 | 第30-32页 |
·恶论 | 第32-34页 |
·恶与善 | 第34-35页 |
·恩典与自由 | 第35-36页 |
3. 合论 | 第36-44页 |
·差异性 | 第36-41页 |
·问题出发点的差异 | 第36-38页 |
·至善的发端与完满 | 第38-39页 |
·“龙场悟道”与“花园奇迹”——超越的不同路径 | 第39-41页 |
·共同性 | 第41-44页 |
·根源与趋归 | 第41-42页 |
·恶非本源,人必须为恶负责 | 第42-43页 |
·现实与终极目的的内在紧张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