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夏玉米库源特征及其群体效应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立题依据 | 第10页 |
·源库理论 | 第10-11页 |
·源、库概念的提出 | 第10页 |
·源库理论的发展 | 第10-11页 |
·群体效应对作物的影响 | 第11-13页 |
·源库调节对作物源的影响 | 第11页 |
·源库调节对作物库的影响 | 第11-12页 |
·源库调节对作物库/源的影响 | 第12页 |
·源库调节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2-13页 |
·评价源库特征方法 | 第1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田间试验设计与管理 | 第15页 |
·测定项目 | 第15-16页 |
·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 | 第15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15页 |
·灌浆速率 | 第15-16页 |
·叶片光合速率 | 第16页 |
·花丝数量 | 第16页 |
·穗部性状 | 第16页 |
·可溶性总糖、蛋白质、脂肪 | 第16页 |
·数据处理 | 第16-1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8-40页 |
·密度对源性状的影响 | 第18-21页 |
·单株叶面积 | 第18页 |
·群体叶面积 | 第18-19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19-20页 |
·叶源光合势 | 第20-21页 |
·密度对叶源能量的影响 | 第21-24页 |
·叶源可溶性糖总量 | 第21-22页 |
·叶源可溶性蛋白质总量 | 第22-23页 |
·叶源能量 | 第23-24页 |
·密度对源生产能力的影响 | 第24-27页 |
·叶源生产能力 | 第24页 |
·茎鞘生产能力 | 第24-25页 |
·源的物质转移率 | 第25-26页 |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 | 第26-27页 |
·密度对库性状的影响 | 第27-32页 |
·单株库器官发育 | 第27-29页 |
·群体库性状 | 第29-31页 |
·库容量 | 第31页 |
·库活性 | 第31-32页 |
·密度对籽粒库能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可溶性糖总量 | 第32-33页 |
·蛋白质总量 | 第33-34页 |
·籽粒库能量 | 第34页 |
·密度对库/源比的影响 | 第34-40页 |
·库能量/叶面积比 | 第34-35页 |
·粒重/叶面积比 | 第35页 |
·库/源能量比 | 第35-36页 |
·库产量 | 第36-37页 |
·库源比与产量间的关系 | 第37-4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0-44页 |
·源库调节对源的影响 | 第40-41页 |
·源库调节对库的影响 | 第41-42页 |
·源库调节对库/源比及产量的影响 | 第42页 |
·源库协调性评价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