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0页 |
·蓝藻的分类及分子系统研究 | 第15-25页 |
·传统的植物学分类方法 | 第17页 |
·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 | 第17-24页 |
·细菌学分类方法 | 第24页 |
·生理、化学分类方法 | 第24-25页 |
·蓝藻念珠藻属的分类学研究 | 第25-26页 |
·念珠藻属的概述 | 第25-26页 |
·念珠藻属的分类学方法 | 第26页 |
·念珠藻属的分子系统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距离矩阵法 | 第27页 |
·最大简约法 | 第27页 |
·最大似然法 | 第27-28页 |
·贝叶斯推测 | 第28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念珠藻属种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 第30-43页 |
·前言 | 第30-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研究结果 | 第34-42页 |
·普通念珠藻(Nostoc commune) | 第34-36页 |
·中国山西神池县普通念珠藻形态特征 | 第34-35页 |
·中国湖南省永州市普通念珠藻形态特征 | 第35页 |
·日本广岛大学普通念珠藻形态特征 | 第35页 |
·中国山西偏关县普通念珠藻形态特征 | 第35页 |
·中国南京师范大学普通念珠藻形态特征 | 第35-36页 |
·发状念珠藻(Nostoc flagelliforme) | 第36-38页 |
·中国宁夏发状念珠藻形态特征 | 第36-37页 |
·中国甘肃发状念珠藻形态特征 | 第37-38页 |
·中国内蒙古发状念珠藻形态特征 | 第38页 |
·球状念珠藻(Nostoc sphaeroides) | 第38-40页 |
·湖北省鹤峰市球状念珠藻形态特征 | 第38-39页 |
·菲律宾球状念珠藻形态特征 | 第39-40页 |
·吉林省白山市念珠藻形态特征 | 第40页 |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念珠藻形态特征 | 第40页 |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念珠藻形态特征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念珠藻属的分子系统研究 | 第43-82页 |
·前言 | 第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43-44页 |
·PCR扩增并回收产物 | 第44-46页 |
·TA克隆 | 第46页 |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46页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46页 |
·挑取单克隆并检测 | 第46页 |
·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46-47页 |
·研究结果 | 第47-79页 |
·基于16S rRNA基因的序列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47-49页 |
·基于念珠藻cpcBA-IGS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49-51页 |
·基于念珠藻glnA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51-53页 |
·基于念珠藻gyrB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53-55页 |
·基于念珠藻hetR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55-57页 |
·基于念珠藻ITS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57-59页 |
·基于念珠藻kaiBC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59-61页 |
·基于念珠藻nifH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61-63页 |
·基于念珠藻ntcA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63-65页 |
·基于念珠藻psbA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65-67页 |
·基于念珠藻rbcL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67-69页 |
·基于念珠藻rpoB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69-71页 |
·基于念珠藻rpoC1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71-73页 |
·基于念珠藻sodF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73-75页 |
·基于念珠藻tufA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75-77页 |
·基于念珠藻tRNA~(Leu)(UAA)内含子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77-79页 |
·讨论 | 第79-80页 |
·基于16个基因的念珠藻属和其它近缘属的分子系统研究 | 第79页 |
·基于16个基因的念珠藻属中几个种的分类地位和分子系统研究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念珠藻属基于13个基因联合序列的分子系统研究 | 第82-9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页 |
·实验材料 | 第82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82页 |
·研究结果 | 第82-88页 |
·基于13个基因联合序列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分析 | 第82-88页 |
·讨论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05-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