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创新点 | 第9-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吸收式热泵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1 吸收式热泵回收燃煤电厂余热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2 吸收式热泵回收联合循环余热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 第22-25页 |
1.4.1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简介 | 第22-23页 |
1.4.2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吸收式热泵回收热电联产系统余热理论与特性研究 | 第27-49页 |
2.1 吸收式热泵回收汽机冷端余热集成方式 | 第27-29页 |
2.2 燃煤电站热力系统模型 | 第29-36页 |
2.2.1 燃煤锅炉 | 第30-31页 |
2.2.2 汽轮机 | 第31-33页 |
2.2.3 回热系统 | 第33-35页 |
2.2.4 凝汽器 | 第35-36页 |
2.3 性能评价指标 | 第36-38页 |
2.3.1 发电煤耗 | 第36-37页 |
2.3.2 系统总热(?)效率 | 第37-38页 |
2.3.3 其他指标 | 第38页 |
2.4 吸收式热泵系统模型 | 第38-45页 |
2.4.1 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工作原理 | 第38-39页 |
2.4.2 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理论循环分析 | 第39-40页 |
2.4.3 溴化锂物性计算 | 第40-41页 |
2.4.4 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热力计算 | 第41-45页 |
2.5 吸收式热泵性能分析 | 第45-48页 |
2.5.1 发生温度对热泵性能的影响 | 第45页 |
2.5.2 冷凝压力对热泵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2.5.3 蒸发温度对热泵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2.5.4 溶液热交换器出口浓溶液温度对热泵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吸收式热泵回收燃煤热电联产系统余热性能研究 | 第49-70页 |
3.1 燃煤热电联产系统改造介绍 | 第49-52页 |
3.2 计算模型及验证 | 第52-56页 |
3.2.1 模型假设 | 第52-53页 |
3.2.2 AHP-HHN供热系统模型 | 第53-55页 |
3.2.3 模型验证 | 第55-56页 |
3.3 性能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3.3.1 发电煤耗比较 | 第59-60页 |
3.3.2 发电功率比较 | 第60-61页 |
3.3.3 总热效率比较 | 第61-62页 |
3.4 特定工况下?分析 | 第62-66页 |
3.4.1 系统各个因素?损比较 | 第63-64页 |
3.4.2 各个子系统?分析 | 第64页 |
3.4.3 锅炉系统?分析 | 第64-65页 |
3.4.4 汽轮机系统?分析 | 第65-66页 |
3.4.5 回热系统?分析 | 第66页 |
3.5 变工况下总?损失和?效率比较 | 第66-68页 |
3.5.1 变工况下总?损失比较 | 第66-67页 |
3.5.2 变工况下总?效率比较 | 第67-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太阳能与吸收式热泵耦合在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应用研究 | 第70-97页 |
4.1 太阳能与热泵耦合方案介绍 | 第70-72页 |
4.1.1 太阳能作为热泵驱动热源耦合方案 | 第70-72页 |
4.1.2 太阳能代替各个抽汽源方案 | 第72页 |
4.2 双能源系统数学模型 | 第72-76页 |
4.2.1 双能源系统模型假设 | 第72-73页 |
4.2.2 等效焓降理论 | 第73-74页 |
4.2.3 双能源系统评价指标 | 第74-76页 |
4.3 太阳能作为热泵驱动热源方案性能分析 | 第76-82页 |
4.3.1 三种系统发电煤耗比较 | 第79-81页 |
4.3.2 三种系统发电功率比较 | 第81页 |
4.3.3 太阳能利用效率 | 第81-82页 |
4.4 太阳能作为热泵驱动热源方案?分析 | 第82-91页 |
4.4.1 特定工况下?分析 | 第82-86页 |
4.4.2 负荷和供热负荷对总?损失和?效率的影响 | 第86-88页 |
4.4.3 进入空冷岛相同排汽流量工况性能分析 | 第88-91页 |
4.5 太阳能替代各级抽汽方案性能比较 | 第91-9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5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节能优化研究 | 第97-129页 |
5.1 GT-ST-AHP热电联产系统介绍 | 第97-102页 |
5.2 联合循环热力模型 | 第102-106页 |
5.2.1 模型假设 | 第102页 |
5.2.2 联合循环主要部件热力模型 | 第102-106页 |
5.3 联合循环评价指标 | 第106页 |
5.3.1 净发电功率 | 第106页 |
5.3.2 折合发电标煤耗 | 第106页 |
5.3.3 净总热(?)效率 | 第106页 |
5.4 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性能分析 | 第106-110页 |
5.4.1 净发电功率比较 | 第107-108页 |
5.4.2 折合发电标煤耗比较 | 第108-109页 |
5.4.3 净总热效率比较 | 第109-110页 |
5.5 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分析 | 第110-113页 |
5.5.1 系统各个部件?损失分布 | 第111-112页 |
5.5.2 净总?效率 | 第112-113页 |
5.6 联合循环合理供热抽汽参数选取 | 第113-114页 |
5.7 对水冷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进行空冷改造 | 第114-128页 |
5.7.1 空冷改造系统介绍 | 第114-118页 |
5.7.2 四种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性能对比 | 第118-120页 |
5.7.3 四种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指标对比 | 第120-12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29-130页 |
6.2 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2页 |
附录 A 符号表 | 第142-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48-15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