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Agent的协作式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网络安全 | 第11-13页 |
| ·入侵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页 |
| ·论文的组织 | 第17-18页 |
| 第2章 入侵检测原理 | 第18-32页 |
| ·入侵检测原理及体系结构 | 第18-24页 |
| ·入侵检测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 ·入侵检测技术分类 | 第20-22页 |
| ·入侵检测系统体系结构 | 第22-24页 |
| ·入侵检测分析技术 | 第24-28页 |
| ·误用检测采用的分析技术 | 第24-26页 |
| ·异常检测采用的分析技术 | 第26页 |
| ·其他入侵检测分析技术 | 第26-28页 |
| ·攻击技术分析 | 第28-31页 |
| ·常用攻击技术 | 第28-29页 |
| ·拒绝服务攻击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多Agent系统求解原理 | 第32-37页 |
| ·AGENT及AGENT体系结构 | 第32-33页 |
| ·多AGENT系统 | 第33-36页 |
| ·多Agent体系结构 | 第33-34页 |
| ·协作和协商 | 第34-35页 |
| ·协调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CIDBMA模型 | 第37-53页 |
| ·CIDBMA逻辑结构 | 第37-38页 |
| ·CIDBMA模型元素及功能 | 第38-44页 |
| ·入侵检测Agent(IDA) | 第39-40页 |
| ·主机监视Agent(HMA) | 第40-41页 |
| ·状态控制Agent(SCA) | 第41-42页 |
| ·域监视Agent(DMA) | 第42-43页 |
| ·管理Agent(MA) | 第43页 |
| ·用户界面Agent(UIA) | 第43-44页 |
| ·协作机制 | 第44-51页 |
| ·Agent的协作分类 | 第44-46页 |
| ·协作策略 | 第46-49页 |
| ·与协作相关的Agent参数 | 第49-50页 |
| ·信誉度生成算法 | 第50-51页 |
| ·通信机制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章 管理Agent设计与实现 | 第53-58页 |
| ·管理AGENT的功能描述 | 第53页 |
| ·管理AGENT的结构组织 | 第53-55页 |
| ·基于优先级的选择算法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6章 实验与分析 | 第58-71页 |
| ·数据提取 | 第58-60页 |
| ·数据采集 | 第58-59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59-60页 |
| ·数据分析 | 第60-64页 |
| ·基于集成学习的数据分析原理 | 第60-61页 |
| ·集成学习模型的改进 | 第61-64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70页 |
| ·实验数据说明 | 第64-6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7章 结束语 | 第71-73页 |
| ·总结 | 第71页 |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7-78页 |
| 附录 KDDCUP99数据集特征属性分类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