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网络拥塞控制概述 | 第8-14页 |
·网络拥塞的定义以及拥塞产生的原因 | 第8-9页 |
·网络拥塞控制 | 第9-10页 |
·网络拥塞控制策略 | 第10-13页 |
·网络拥塞控制的现状和研究热点 | 第13-14页 |
·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 第14-15页 |
·工作完成的环境 | 第15-16页 |
2 主动队列管理(AQM)算法研究 | 第16-32页 |
·基于启发式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 | 第16-20页 |
·RED(Random Early Detection)算法及其改进算法 | 第16-18页 |
·BLUE算法 | 第18-19页 |
·GKVQ和AVQ算法 | 第19-20页 |
·REM(Random Exponetial Marking)算法 | 第20页 |
·启发式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的不足 | 第20-21页 |
·控制理论对网络拥塞控制发展的影响 | 第21-26页 |
·TCP流量控制模型 | 第21-24页 |
·基于TCP拥塞控制的AQM建模 | 第24页 |
·从控制的角度对RED进行分析研究 | 第24-26页 |
·基于控制理论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 | 第26-30页 |
·比例(P)控制器 | 第26-27页 |
·比例积分(PI)控制器 | 第27-28页 |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 | 第28-30页 |
·主动队列管理算法性能评价标准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时滞系统控制策略的归纳总结 | 第32-42页 |
·常规PID控制机制研究 | 第32-33页 |
·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 | 第33-34页 |
·Smith预估补偿机制及其改进 | 第34-36页 |
·Smith预估补偿机制 | 第34页 |
·Smith预估补偿机制的改进 | 第34-36页 |
·内模控制(IMC)策略研究 | 第36-37页 |
·智能控制策略研究 | 第37-41页 |
·模糊(Fuzzy)控制方法 | 第37-39页 |
·基于神经网络(NN)的控制方法 | 第39页 |
·基于遗传算法(GA)的控制方法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大时滞网络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研究 | 第42-60页 |
·基于启发式思想改进RED算法参数 | 第43-44页 |
·基于改进补偿器结构的Smith-PI算法 | 第44-51页 |
·被控对象模型 | 第44-46页 |
·Smith预估补偿器 | 第46-47页 |
·补偿器结构的改进 | 第47-48页 |
·应用Dahlin算法设计控制器结构 | 第48-50页 |
·算法具体实现 | 第50-51页 |
·基于仿人智能控制的改进Smith-PI(MSPI)算法 | 第51-59页 |
·仿人智能控制的原理 | 第51-53页 |
·基于仿人智能的MSPI算法的AQM控制系统模型 | 第53页 |
·补偿器结构及其离散化 | 第53-54页 |
·仿人智能控制系统 | 第54-57页 |
·算法具体实现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算法仿真以及分析比较 | 第60-74页 |
·网络仿真技术以及网络仿真平台介绍 | 第60-62页 |
·网络仿真技术 | 第60页 |
·网络仿真软件NS简介 | 第60-61页 |
·在NS仿真平台下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仿真步骤 | 第61-62页 |
·网络拓补结构 | 第62-63页 |
·大时滞网络下经典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的仿真对比分析 | 第63-65页 |
·RED算法的仿真对比 | 第63页 |
·REM算法的仿真对比 | 第63-64页 |
·PI算法的仿真对比 | 第64页 |
·PID算法的仿真对比 | 第64-65页 |
·经典算法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5页 |
·改进RED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65-67页 |
·改进RED算法参数整定的仿真过程 | 第65-67页 |
·改进RED算法在小时滞网络下的仿真比较 | 第67页 |
·基于改进补偿器结构的Smith-PI算法仿真及其分析比较 | 第67-71页 |
·算法仿真以及分析比较 | 第67-69页 |
·改变网络参数观察算法的鲁棒性 | 第69-71页 |
·基于仿人智能思想的改进Smith-PI(MSPI)算法仿真及分析比较 | 第71-73页 |
·MSPI算法在大时滞网络环境下的仿真 | 第71-72页 |
·MSPI算法的鲁棒性能分析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