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球根花卉类论文

长筒石蒜叶片衰老的初步研究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4页
 1 石蒜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第12-15页
   ·石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石蒜属植物形态解剖方面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进展第14-15页
 2 叶片衰老的研究进展第15-20页
   ·叶片衰老的形态学研究第16-17页
   ·叶片衰老的生理生化研究第17-18页
   ·叶片衰老的分子水平的研究第18-19页
   ·植物生长物质对叶片衰老的影响第19-20页
   ·温度对叶片衰老的影响第20页
 3 植物发育相关蛋白研究第20-22页
 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长筒石蒜叶片自然衰老与温度关系的研究第24-41页
 1 引言第24-2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5-28页
   ·材料第25页
   ·方法第25-28页
     ·材料处理方法第25-26页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第26-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39页
   ·长筒石蒜叶片衰老形态的观察第28-32页
     ·长筒石蒜叶片衰老形态的类型第28页
     ·单个叶片衰老类型第28-32页
   ·长筒石蒜叶片衰老和外界温度的关系第32-34页
   ·不同温度对长筒石蒜叶片衰老的影响第34-39页
     ·不同温度对长筒石蒜叶片衰老形态的影响第34页
     ·不同温度对长筒石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34-36页
     ·不同温度对长筒石蒜叶片衰老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36-37页
     ·不同温度对长筒石蒜叶片衰老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第37-39页
 4 讨论第39-41页
第三章 6-BA 和 GA_3对长筒石蒜叶片衰老过程中生理特性的影响第41-55页
 1 引言第41-42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2页
   ·材料第42页
   ·方法第42页
   ·生理指标的测定第42页
 3 结果分析第42-53页
   ·不同浓度的GA_3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衰老的影响第42-45页
     ·不同浓度的GA_3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内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2-43页
     ·不同浓度的GA_3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43-44页
     ·不同浓度的GA_3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44-45页
     ·不同浓度的GA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内SOD 酶活性的影响第45页
   ·不同浓度的6-BA 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衰老的影响第45-48页
     ·不同浓度的6-BA 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内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5-46页
     ·不同浓度的6-BA 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46-47页
     ·不同浓度的6-BA 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47页
     ·不同浓度的6-BA 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内 SOD 酶活性的影响第47-48页
   ·GA_3和6-BA 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衰老的影响第48-53页
     ·GA_3和6-BA 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GA_3和6-BA 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49-50页
     ·GA_3和6-BA 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衰老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50-51页
     ·GA和6-BA 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衰老过程中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第51-53页
     ·GA和6-BA 处理对长筒石蒜叶片衰老时间的影响第53页
 4 讨论第53-55页
第四章 长筒石蒜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第55-66页
 1 引言第55-5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6-59页
   ·长筒石蒜叶片的处理第56页
   ·叶片蛋白质样品的制备第56-58页
     ·蛋白质提取第57页
     ·样品制备第57页
     ·主要试剂及贮液第57-58页
   ·实验方法第58-59页
     ·单向电泳第58页
     ·双向电泳第58-59页
     ·蛋白质含量测定:考马斯亮蓝法(郝再彬,2004)第5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9-63页
   ·不同衰老阶段的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59-60页
   ·SDS-PAGE 单向电泳图谱中长筒石蒜叶片衰老相关蛋白的分析第60-62页
     ·电泳图谱的分析及分子量计算第60-61页
     ·长筒石蒜叶片单向电泳分析第61-62页
   ·IFE-SDS-PAGE 双向电泳图谱中长筒石蒜叶片衰老相关蛋白分析第62-63页
 4 讨论第63-6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1 结论第66-67页
 2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芳氧基功能化的氮杂环卡宾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反应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丙烯酸树脂骨水泥及其在压缩松质骨渗透过程中的流变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