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1页 |
| 一、诉讼文化研究的现代意义 | 第7-8页 |
|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三、研究方法简述 | 第9-11页 |
|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律文化的基本范畴 | 第11-24页 |
| 一、词源考 | 第11页 |
| 二、相关范畴考 | 第11-16页 |
| (一) 诉讼意识 | 第11-14页 |
| (二) 诉讼心理 | 第14-16页 |
| 三、民事诉讼文化的样态的宏观分析 | 第16-23页 |
| (一) 避讼型文化与好讼型文化的比较 | 第16-18页 |
| (二) 程序至上与实体至上的比较 | 第18-21页 |
| (三) 法律至上与行政至上的比较 | 第21-23页 |
| 四、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民事诉讼文化与制度构建的关系 | 第24-35页 |
| 一、具体制度建设与诉讼文化之间的关系 | 第24-26页 |
| 二、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文化的关系 | 第26-34页 |
| (一) 我国传统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文化的关系——以调解制度为例分析 | 第26-32页 |
| (二) 我国现代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文化的关系——以审判方式为例分析 | 第32-34页 |
| 三、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我国民事诉讼文化特点分析 | 第35-48页 |
| 一、传统民事诉讼法律文化源流考 | 第35-38页 |
| (一) 德治 | 第35-36页 |
| (二) 和 | 第36-37页 |
| (三) 礼 | 第37页 |
| (四) 传统司法官的“家长”角色分析 | 第37-38页 |
| 二、传统诉讼文化特点分析 | 第38-43页 |
| (一) 情理裁判的优劣评析 | 第38-40页 |
| (二) 公众对诉讼的社会评判及认同度分析 | 第40-41页 |
| (三) 传统社会的诉讼程序理念呈观非规范化和非逻辑性特征 | 第41-42页 |
| (四) 传统诉讼文化具有强烈的宗法伦理色彩和法律的工具主义倾向 | 第42-43页 |
| 三、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理性评价 | 第43-44页 |
| 四、民事诉讼文化研究的现代启示 | 第44-48页 |
| (一) 重视当事人的诉讼权益 | 第44-46页 |
| (二) 强化程序法建设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当前中国诉讼文化的改造与转化 | 第48-52页 |
| 一、对传统诉讼文化的批判性吸收的研究进路 | 第48-49页 |
| 二、对传统民事诉讼文化的改造和创造性转化思路 | 第49-52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