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创新点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基于社会权利理念的“福利国家”论 | 第15-24页 |
·“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权利理念变化的特征分析 | 第15-16页 |
·“福利国家”论的形成——焦点之一:社会权利 | 第16-21页 |
·福利国家面临的危机——“工作福利”理念的提出 | 第17-18页 |
·福利国家实质分析——社会权利相伴左右 | 第18-21页 |
·福利国家类型划分 | 第21-24页 |
·蒂特马斯的福利国家类型的划分及其依据 | 第21-22页 |
·艾斯平—安德森的划分及其依据 | 第22-24页 |
第三部分 对社会权利的理解 | 第24-39页 |
·诸学者对社会权利的理解及各自观点的提出 | 第24-26页 |
·T. H.马歇尔关于社会权利的理解——公民资格理论的提出 | 第24-25页 |
·雷蒙·普兰特的社会权利观——“左翼工程”的危机 | 第25页 |
·郑秉文关于“生产性投资”社会权利观念的提出 | 第25-26页 |
·本文对社会权利的理解 | 第26-35页 |
·对社会权利的理解和特征归纳 | 第26-30页 |
·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权利 | 第30-31页 |
·影响社会权利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资源有限性成为第一制约要素 | 第31-33页 |
·对郑秉文的“生产性投资”观点回应 | 第33-34页 |
·艾斯平—安德森的非商品化同社会权利的关系 | 第34-35页 |
·“社会权利分层化”的新观点提出 | 第35-36页 |
·衡量社会权利分层化的几个量纲 | 第36-39页 |
第四部分 不同福利国家类型下的社会权利理念 | 第39-49页 |
·德国——合作主义福利类型国家 | 第39-41页 |
·基于社会权利理念的合作主义逻辑原点 | 第39-40页 |
·德国社会政策体现的非商品化和社会权利分层化 | 第40-41页 |
·德国社会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第41页 |
·美国——自由主义福利类型国家代表 | 第41-45页 |
·基于社会权利理念的自由主义福利类型国家逻辑原点 | 第42-43页 |
·美国社会政策体现的非商品化和社会权利分层化 | 第43-44页 |
·美国社会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第44-45页 |
·瑞典——社会民主主义福利类型国家的代表 | 第45-47页 |
·基于社会权利理念的社会主义福利类型国家的逻辑原点 | 第45-46页 |
·瑞典社会政策体现的非商品化和社会权利分层化 | 第46-47页 |
·瑞典社会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第47页 |
·新兴中产阶级出现对福利改革的影响 | 第47-49页 |
第五部分 对中国现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 | 第49-60页 |
·亚洲社会保障特征——社会权利观念的缺位 | 第49-50页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各阶段及其特征——社会权利发展的不充分、不稳定性 | 第50-54页 |
·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征 | 第50-51页 |
·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征 | 第51-54页 |
·中国民主思想——社会权利观——之探析 | 第54-56页 |
·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建议——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社会权利理念的环境和制度 | 第56-6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建议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