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前言 | 第12页 |
·纳滤膜制备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自组装制膜技术 | 第14-16页 |
·自组装成膜技术原理 | 第14-15页 |
·静电层层自组装膜的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静电自组装成膜技术的表征 | 第16页 |
·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分离膜制备中的研究 | 第16-25页 |
·聚电解质溶液性质的影响 | 第16-21页 |
·膜的杂化对膜性质的影响 | 第21-22页 |
·基膜性质的影响 | 第22-24页 |
·制备方式的研究 | 第24-25页 |
·自组装制备过程中荷电性能的研究 | 第25-28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装置 | 第29-38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实验所用试剂与材料 | 第29页 |
·实验所用仪器 | 第29-30页 |
·聚电解质溶液的配制 | 第30-31页 |
·基膜预处理 | 第31-33页 |
·甘油处理 | 第31页 |
·乙醇处理 | 第31-32页 |
·十二烷基磺酸钠处理 | 第32-33页 |
·聚电解质多层膜性能评价表征 | 第33-38页 |
·截留率测定 | 第33-34页 |
·流动电位测定 | 第34-36页 |
·通量即时测定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静态制备聚电解质多层膜 | 第38-53页 |
·静态层层自组装纳滤膜的制备 | 第38-39页 |
·静态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39-45页 |
·基膜对静态层层自组装纳滤膜的影响 | 第39-41页 |
·支撑电解质类型对自组装PDADMAC/PSS纳滤膜的影响 | 第41-43页 |
·支撑电解质的浓度对自组装膜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静态自组装膜的表征 | 第45-51页 |
·膜表面形貌、粗糙度分析 | 第45-47页 |
·红外谱图表征 | 第47-48页 |
·自组装PDADMAC/PSS膜的荷电性能 | 第48-50页 |
·制备过程中接触角的变化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动态层层自组装制备聚电解质多层膜 | 第53-80页 |
·动态层层自组装纳滤膜的制备 | 第53-55页 |
·首层基于范德华力动态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55-59页 |
·沉积压力的影响 | 第55-57页 |
·支撑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支撑电解质类型的影响 | 第58-59页 |
·首层基于范德华力的动态自组装膜的表征 | 第59-67页 |
·基于范德华力的动态组装膜的表面形貌 | 第59-61页 |
·接触角的变化 | 第61-63页 |
·制备过程中膜通量的变化 | 第63-65页 |
·PDADMAC不同沉积方式的膜通量变化 | 第65-67页 |
·首层基于静电力的动态自组装纳滤膜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67-78页 |
·静电力和范德华力对多层膜的影响 | 第67-69页 |
·支撑电解质类型对首层沉积静电力和范德华力的影响 | 第69-71页 |
·支撑电解质类型对膜截留性能的影响 | 第71-74页 |
·动态组装多层膜制备过程中的膜通量及阻力分析 | 第74-77页 |
·动态自组装膜的粗糙度分析 | 第77-78页 |
·动态层层自组装膜的印染废水中的应用 | 第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动静结合制备聚合电解质多层膜 | 第80-94页 |
·动静结合制备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80-83页 |
·沉积时间对制备多层膜的性能影响 | 第80-82页 |
·第一层沉积方式对Zeta电位的影响 | 第82-83页 |
·动静结合制备多层膜的表征 | 第83-88页 |
·动静结合多层膜的截留性能 | 第83-85页 |
·动静结合的形貌分析 | 第85-87页 |
·动静结合膜的接触角变化 | 第87-88页 |
·动静结合制备过程中的通量和膜阻力分析 | 第88-90页 |
·制备过程中通量的变化 | 第88-89页 |
·制备过程中的膜阻力分析 | 第89-90页 |
·动态和动静结合方式的膜阻力变化分析 | 第90-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个人简介 | 第105-106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