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第8-12页 |
| ·滑带土研究 | 第8-10页 |
| ·黄土动力学特征研究 | 第10页 |
| ·黄土滑坡机理研究 | 第10-12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2 铜川黄土滑坡形成的工程地质环境和土力学条件研究 | 第16-33页 |
| ·铜川黄土滑坡产生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16-23页 |
| ·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 | 第16-17页 |
|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2页 |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2-23页 |
| ·铜川地区黄土滑坡产生的土力学条件 | 第23-33页 |
| ·黄土的物质组成 | 第23-25页 |
| ·黄土的物理性质 | 第25-26页 |
| ·黄土的水理性质 | 第26-27页 |
| ·黄土的力学性质 | 第27-29页 |
| ·黄土的湿陷性 | 第29-33页 |
| 3 铜川黄土滑坡滑带土研究 | 第33-69页 |
| ·滑带土的作用与分类 | 第34-35页 |
| ·滑带土的作用 | 第34页 |
| ·铜川滑带土的分类 | 第34-35页 |
| ·铜川黄土滑坡滑带土的静力学特性 | 第35-51页 |
| ·滑带土的一种新取样方法探讨 | 第36-37页 |
| ·滑带土残余抗剪强度研究 | 第37-51页 |
| ·铜川黄土滑坡滑带土的动力学特性 | 第51-57页 |
| ·滑带土的动三轴试验 | 第51-53页 |
| ·滑带土的动强度特性 | 第53-57页 |
| ·铜川黄土滑坡滑带土微观结构研究 | 第57-69页 |
| ·滑带土电子显微镜扫描图像的获取 | 第58-59页 |
| ·滑坡滑动前后滑带土微观结构研究 | 第59-62页 |
| ·基于 GIS的滑带土微结构分形及量化研究 | 第62-69页 |
| 4 铜川黄土滑坡机理研究 | 第69-86页 |
| ·铜川黄土滑坡分布特征 | 第69-70页 |
| ·铜川黄土滑坡诱发因素 | 第70-73页 |
| ·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 | 第73-79页 |
| ·水作用下诱发黄土滑坡的蠕、滑动液化机理改进 | 第73-77页 |
| ·车辆长持时振动荷载作用下的一种黄土滑坡形成机理 | 第77-79页 |
| ·黄土滑坡的运动机理 | 第79-86页 |
| ·黄土滑坡运动形式及特征 | 第79-80页 |
| ·黄土滑坡运动轨迹的变分分析 | 第80-84页 |
| ·黄土滑坡的运动速度 | 第84-85页 |
| ·黄土滑坡的滑距 | 第85-86页 |
| 5 铜川黄土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 第86-98页 |
| ·概述 | 第86页 |
| ·FLAC基本原理 | 第86-88页 |
| ·模拟理论 | 第88-92页 |
| ·连续介质几何方程 | 第88-89页 |
| ·本构方程 | 第89-90页 |
| ·运动方程 | 第90-91页 |
| ·有限差分算法 | 第91-92页 |
| ·FLAC计算滑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 第92-94页 |
|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第92页 |
| ·求解步骤 | 第92-94页 |
| ·黄土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实例 | 第94-98页 |
| ·滑坡概况 | 第94-95页 |
| ·建立模型 | 第95-96页 |
| ·数值模拟计算 | 第96-98页 |
| 6 铜川黄土滑坡的防治措施 | 第98-111页 |
| ·黄土滑坡预防措施 | 第98-100页 |
| ·减少斜坡地表水转为地下水 | 第98-99页 |
| ·降低斜坡体中的地下水位 | 第99-100页 |
| ·减轻斜坡体的重量 | 第100页 |
| ·监测预报 | 第100页 |
| ·黄土滑坡整治措施 | 第100-106页 |
| ·排水工程 | 第101-103页 |
| ·改变斜坡外形 | 第103页 |
| ·支挡工程 | 第103-106页 |
| ·黄土滑坡综合防治实例 | 第106-111页 |
| ·滑坡概况 | 第106-107页 |
| ·焦坪收费站II滑坡的综合防治 | 第107-111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 ·结论 | 第111-112页 |
| ·展望 | 第112-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