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标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情况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仿生设计与汽车造型设计的基本概念 | 第13-15页 |
·仿生学的概念 | 第13页 |
·仿生设计的概念 | 第13-14页 |
·汽车造型设计的概念 | 第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三章 仿生设计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应用的发展状况分析 | 第15-24页 |
·国外汽车企业应用仿生设计的状况分析 | 第15-22页 |
·仿生设计与汽车流线型设计风格的形成 | 第15-17页 |
·仿生设计与汽车设计的“尾鳍”时代 | 第17-18页 |
·仿生设计与概念汽车设计潮流 | 第18页 |
·仿生设计与肌肉感的汽车设计风潮 | 第18-19页 |
·仿生设计的与现代汽车设计的形成 | 第19-21页 |
·仿生设计与汽车设计品牌文化的形成 | 第21-22页 |
·国内汽车企业应用仿生设计的状况分析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四章 仿生设计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应用的内容分析 | 第24-40页 |
·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形态仿生设计 | 第24-35页 |
·形态仿生的概念 | 第24页 |
·具象的形态仿生 | 第24页 |
·抽象的形态仿生 | 第24-35页 |
·汽车造型设计中的色彩仿生设计 | 第35-36页 |
·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功能仿生设计 | 第36-38页 |
·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结构仿生设计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仿生设计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应用的方法研究 | 第40-53页 |
·建立生物基本特征的概念认知 | 第40-44页 |
·建立生物形态、功能与结构等特征的概念认知 | 第41-43页 |
·建立生物特征心理的概念认知 | 第43-44页 |
·运用仿生性思维方式进行产品设计目标分析 | 第44-45页 |
·确定产品仿生设计的概念 | 第45-49页 |
·直接定义出仿生设计的概念 | 第46-47页 |
·逐步发散到仿生设计的概念 | 第47-49页 |
·仿生设计提案 | 第49-51页 |
·直接模拟的仿生设计提案 | 第49-50页 |
·间接转化的仿生设计提案 | 第50-51页 |
·仿生设计方案量产化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六章 仿生设计与“NEEZA(哪吒)概念车”的设计 | 第53-62页 |
·建立汽车设计的仿生概念认知 | 第53页 |
·概念车产品目标分析 | 第53-55页 |
·明确概念车的设计任务 | 第53-54页 |
·运用仿生性思维寻求设计概念 | 第54-55页 |
·确立概念车的仿生设计概念 | 第55-56页 |
·概念车仿生设计提案 | 第56-58页 |
·直接模拟的仿生设计提案 | 第56页 |
·间接转化的仿生设计提案 | 第56-58页 |
·概念车仿生设计方案完善 | 第58-59页 |
·概念车项目的设计反馈与意义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2-73页 |
·仿生设计对于汽车造型设计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 第62-65页 |
·激发设计师的创意灵感 | 第62页 |
·解决造型设计的工程技术难题 | 第62-63页 |
·满足消费者体现自我的心理需求 | 第63-65页 |
·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应该大力倡导仿生设计 | 第65-67页 |
·仿生设计与中国传统自然观 | 第65-67页 |
·仿生设计适应中国现代社会的汽车消费心理 | 第67页 |
·仿生设计对于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发展的意义 | 第67-72页 |
·探索加快中国汽车设计形成自身特色的进程 | 第68-69页 |
·提供确立自主品牌语言的想象空间 | 第69-71页 |
·促进中国本土设计师创意能力的提升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