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缩—膨圆新技术制备丸剂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1 引言 | 第8-10页 |
| 2 挤缩-膨圆技术 | 第10-14页 |
| ·基本原理 | 第10页 |
| ·技术特点 | 第10-11页 |
| ·挤缩-膨圆技术与挤出-滚圆技术制备微丸 | 第11-12页 |
| ·论文主要框架 | 第12-13页 |
| ·主要流程图 | 第13-14页 |
| 3 技术适应性基本性质研究 | 第14-27页 |
| ·全浸膏原料 | 第14-17页 |
| ·工艺参数 | 第14页 |
| ·外观形状 | 第14-15页 |
| ·溶散时限 | 第15页 |
| ·堆密度 | 第15-16页 |
| ·吸湿性 | 第16-17页 |
| ·半浸膏原料 | 第17-21页 |
| ·工艺参数 | 第17-18页 |
| ·外观形状 | 第18-19页 |
| ·溶散时限 | 第19页 |
| ·堆密度 | 第19页 |
| ·吸湿性 | 第19-21页 |
| ·全生药粉原料 | 第21-23页 |
| ·工艺参数 | 第21-22页 |
| ·外观形状 | 第22页 |
| ·溶散时限 | 第22-23页 |
| ·原料药 | 第23-25页 |
| ·不同物料运用此技术的分析 | 第25-26页 |
| ·结论 | 第26-27页 |
| ·成品色泽 | 第26页 |
| ·表面 | 第26页 |
| ·工艺过程 | 第26页 |
| ·性质 | 第26页 |
| ·生药原粉 | 第26-27页 |
| ·原料药 | 第27页 |
| 4 在独一味微丸中的应用研究 | 第27-44页 |
| ·独一味微丸的制备 | 第27-29页 |
| ·材料及实验仪器 | 第27页 |
| ·泛制法制备 | 第27页 |
| ·挤缩-膨圆法制备 | 第27-29页 |
| ·乙醇浓度的筛选 | 第27-28页 |
| ·大豆油用量的筛选 | 第28页 |
| ·烘干温度的筛选 | 第28-29页 |
| ·工艺参数 | 第29页 |
| ·两种微丸 | 第29-36页 |
| ·外观性状 | 第29-30页 |
| ·堆密度 | 第30页 |
| ·圆整度 | 第30-33页 |
| ·吸湿性 | 第33-34页 |
| ·临界相对湿度测定 | 第34-35页 |
| ·溶散时限 | 第35-36页 |
| ·质量标准研究 | 第36-43页 |
| ·实验药物及样品制备 | 第36页 |
|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 第36页 |
| ·薄层鉴别 | 第36页 |
| ·检查 | 第36-37页 |
| ·含量测定 | 第37-39页 |
| ·指标成分选择 | 第37页 |
| ·检测波长选择 | 第37页 |
| ·色谱条件选择 | 第37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 ·提取溶剂选择 | 第37页 |
| ·提取时间考察 | 第37-38页 |
| ·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 ·溶出度 | 第39-43页 |
| ·检测方法 | 第39页 |
| ·指标成分选择 | 第39页 |
| ·仪器与试药 | 第39页 |
| ·检测波长选择 | 第39页 |
| ·色谱条件选择 | 第39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第39-40页 |
| ·溶出方法考察 | 第40-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5 膨圆技术的研究 | 第44-45页 |
| ·烘箱干燥与微波干燥 | 第44页 |
| ·乐脉微丸的制备 | 第44页 |
| ·结果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页 |
| 6 小结与讨论 | 第45-49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49页 |
| ·挤缩-膨圆法命名及有关问题 | 第46页 |
| ·微丸吸湿性问题 | 第46页 |
| ·微丸圆整度的问题 | 第46-47页 |
| ·微丸膨圆的机理 | 第47页 |
| ·微丸溶散时限的问题 | 第47-48页 |
| ·挤缩-膨圆技术推广应用问题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综述1 | 第52-55页 |
| 综述2 | 第55-60页 |
| 附图 | 第60-63页 |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