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2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6-10页 |
·组播技术的发展 | 第6-7页 |
·应用层组播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7-8页 |
·IPv6 网络发展现状 | 第8-10页 |
·选题动机 | 第10-11页 |
·论文工作 | 第11页 |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应用层组播路由算法分析 | 第12-24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应用层组播数学模型及优化目标 | 第13-15页 |
·文件共享网络中的应用层组播 | 第15-17页 |
·分布式解决方案 | 第15页 |
·BitTorrent协议 | 第15-17页 |
·流媒体传输网络中的应用层组播 | 第17-22页 |
·Narada协议 | 第19页 |
·NICE协议 | 第19-20页 |
·ZigZag协议 | 第20页 |
·Bullet | 第20页 |
·Scattercast和Overcast | 第20-21页 |
·TAG方案 | 第21页 |
·数据驱动的方案DoNet | 第21-22页 |
·接收端驱动的多编码方案MDC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基于TAG的可扩展的应用层组播算法S-TAG | 第24-47页 |
·算法提出的基础:TAG | 第24-28页 |
·TAG算法描述 | 第24-27页 |
·树的管理 | 第26页 |
·TAG算法对带宽的考虑 | 第26-27页 |
·TAG算法的缺点 | 第27-28页 |
·P2P流媒体技术的工作模式 | 第28-29页 |
·可扩展的TAG:S-TAG算法 | 第29-35页 |
·算法描述 | 第29-32页 |
·QoS参数测量 | 第32-35页 |
·仿真工具OMNET++ | 第35-39页 |
·OMNet++的建模和仿真原理 | 第35-38页 |
·模块的概念 | 第36页 |
·模块之间的联系-消息(Message)、门(Gate)、连接(Link) | 第36-37页 |
·OMNet++仿真模型的建立和运行 | 第37-38页 |
·OMNet++提供的实用类和IPv6 模型 | 第38-39页 |
·算法性能评价 | 第39-45页 |
·场景一:TAG算法性能 | 第40-43页 |
·场景二:S-TAG算法的性能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实验平台及视频传输 | 第47-55页 |
·实验平台 | 第47-50页 |
·服务器端设计 | 第48-49页 |
·客户端设计 | 第49-50页 |
·视频采集及传输程序设计 | 第50-53页 |
·扩展到P2P工作方式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论文总结 | 第55-56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