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公司债发展局限的机制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1-13页 |
(一) 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一) 国外 | 第13-14页 |
(二) 国内 | 第14-15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及思路设计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 思路设计及创新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公司债相关理论 | 第17-26页 |
一、资本结构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一) 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MM定理) | 第17-19页 |
(二) 代理成本理论 | 第19-20页 |
(三) 自由现金流量的债务治理效应 | 第20-22页 |
(四) 优序融资理论(啄食定理) | 第22-23页 |
二、公司债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一) 公司债的发展方面 | 第23-24页 |
(二) 公司债的优势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司债的发展概况 | 第26-32页 |
一、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一) 起步阶段(约1981-1987年) | 第26页 |
(二) 探索阶段(约1988-1996年) | 第26页 |
(三) 发展阶段(1997年以来) | 第26-27页 |
二、公司债的发展现状 | 第27-32页 |
(一) 与股票筹资规模对比 | 第27页 |
(二) 与政府债券等交易对比 | 第27-29页 |
(三) 证券市场占比方面 | 第29-30页 |
(四) 发行量方面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公司债机制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 第32-57页 |
一、机制设计 | 第32页 |
二、公司债与企业债的对比分析 | 第32-34页 |
(一) 发行和管制 | 第33页 |
(二) 信用基础 | 第33页 |
(三) 法律依据 | 第33页 |
(四) 发行主体 | 第33-34页 |
(五) 资金用途 | 第34页 |
(六) 定价机制 | 第34页 |
三、公司债的现行机制设计 | 第34-46页 |
(一) 发行管制 | 第34-35页 |
(二) 风险控制 | 第35-41页 |
(三) 利率定价 | 第41-44页 |
(四) 债权人保护 | 第44-45页 |
(五) 交易流通 | 第45-46页 |
四、机制设计中的问题 | 第46-57页 |
(一) 发行方面 | 第47-50页 |
(二) 交易流通 | 第50-52页 |
(三) 风险控制 | 第52-54页 |
(四) 担保与信用评级 | 第54-55页 |
(五) 退出机制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机制设计的对策建议 | 第57-63页 |
一、国外的经验借鉴 | 第57-59页 |
(一) 发行审批 | 第57页 |
(二) 监管 | 第57-58页 |
(三) 发行方式 | 第58页 |
(四) 信用评级 | 第58页 |
(五) 完善的退出机制 | 第58-59页 |
二、机制设计问题的对策 | 第59-63页 |
(一) 明晰产权,明确细分市场 | 第59页 |
(二) 变革发行机制 | 第59-60页 |
(三) 规范评级管制,设置行业协会 | 第60-61页 |
(四) 强化信息披露 | 第61页 |
(五) 发展场外市场,培育机构投资者 | 第61-62页 |
(六) 加快建立退出机制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