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剩余劳动力迁移定量分析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7页 |
·我国的劳动力迁移现象 | 第16-17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 | 第17-18页 |
·劳动力迁移的必然性 | 第18-21页 |
·劳动力迁移研究的必要性 | 第21-24页 |
·劳动力迁移定量分析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人工神经网络与劳动力迁移的结合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7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综述 | 第27-42页 |
·国际理论研究现状 | 第27-32页 |
·推—拉理论 | 第27-28页 |
·刘易斯模型 | 第28-29页 |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 第29页 |
·托达罗模型 | 第29-30页 |
·成本—收益理论 | 第30页 |
·其它理论 | 第30-32页 |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第32-35页 |
·研究分类 | 第33-34页 |
·其它结论 | 第34-35页 |
·劳动力迁移定量分析现状 | 第35-39页 |
·Logistic回归方法 | 第37-38页 |
·神经网络方法 | 第38页 |
·其它方法 | 第38-39页 |
·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 第39-42页 |
第3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基本问题 | 第42-51页 |
·基本问题 | 第42-43页 |
·基本概念和观点的界定 | 第42页 |
·研究对象 | 第42-43页 |
·研究目标 | 第43页 |
·基本假定 | 第43页 |
·本文重要概念 | 第43-45页 |
·研究内容 | 第45-48页 |
·技术路线 | 第48-51页 |
第4章 实证分析基础 | 第51-63页 |
·人工神经网络介绍 | 第51-56页 |
·神经元和神经网络模型 | 第52-53页 |
·BP网络 | 第53-55页 |
·基本特点 | 第55-56页 |
·实证方法 | 第56-63页 |
·数据的选择 | 第56-60页 |
·神经网络的构造 | 第60-63页 |
第5章 迁移弹性分析 | 第63-107页 |
·静态弹性 | 第63-78页 |
·黑龙江—北京迁移过程静态分析 | 第63-66页 |
·黑龙江—上海迁移过程静态分析 | 第66-68页 |
·河南—北京迁移过程静态分析 | 第68-70页 |
·河南—广东迁移过程静态分析 | 第70-72页 |
·四川—上海迁移过程静态分析 | 第72-74页 |
·四川—广东迁移过程静态分析 | 第74-75页 |
·静态弹性综合分析 | 第75-78页 |
·动态弹性 | 第78-107页 |
·黑龙江—北京迁移过程动态分析 | 第79-83页 |
·黑龙江—上海迁移过程动态分析 | 第83-87页 |
·河南—北京迁移过程动态分析 | 第87-92页 |
·河南—广东迁移过程动态分析 | 第92-96页 |
·四川—上海迁移过程动态分析 | 第96-101页 |
·四川—广东迁移过程动态分析 | 第101-104页 |
·动态弹性综合分析 | 第104-107页 |
第6章 迁移力度分析 | 第107-112页 |
·吸引中心和吸引区域 | 第107-111页 |
·迁移力度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7章 迁移量的预测 | 第112-116页 |
·基本原理 | 第112页 |
·模型建立 | 第112-114页 |
·训练结果 | 第114-115页 |
·预测效果 | 第115-116页 |
第8章 非数量化因素的量化 | 第116-121页 |
·迁移因素的分类 | 第116-117页 |
·数量化初探 | 第117-118页 |
·排序法 | 第118-121页 |
第9章 政策建议 | 第121-130页 |
·减轻农民负担 | 第121页 |
·迁移管理方法 | 第121-122页 |
·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条件 | 第122-123页 |
·侧重“人力资源开发” | 第123-124页 |
·发动民间组织 | 第124页 |
·发展乡镇企业 | 第124-130页 |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30-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8页 |
附录A 代码示例 | 第148-152页 |
附录B 近25年来国家颁布的流动人口相关法令文件 | 第152-163页 |
附录C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汇总 | 第163-16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