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课题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地域性住宅的定义 | 第14页 |
·影响住宅的地域因素和地域性住宅的基本特征 | 第14-15页 |
·地域特色探索的基本途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地域性特征 | 第16-21页 |
·自然环境 | 第16页 |
·地理特征 | 第16页 |
·气候条件 | 第16页 |
·人文环境 | 第16-20页 |
·岭南传统文化 | 第16-18页 |
·岭南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 | 第18-20页 |
·竹筒屋 | 第18-19页 |
·西关大屋 | 第19页 |
·骑楼 | 第19-20页 |
·社会经济环境 | 第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珠三角地区住宅地域性设计的新作品 | 第21-32页 |
·广州岭南花园 | 第21-25页 |
·总体规划与组团设计 | 第21-23页 |
·住宅单体设计 | 第23-24页 |
·景观环境设计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深圳万科.第五园 | 第25-32页 |
·总体规划与组团设计 | 第25-26页 |
·住宅单体设计 | 第26-30页 |
·环境及景观设计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珠三角地区住宅地域性设计的成功与不足 | 第32-47页 |
·成功经验 | 第32-43页 |
·对地方气候的回应 | 第32-37页 |
·防湿(雨水、潮) | 第32-33页 |
·隔热与遮阳 | 第33-35页 |
·通风 | 第35-37页 |
·对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创造 | 第37-42页 |
·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扬弃式继承 | 第37-40页 |
·从生活需求入手,探索现代人居的中国模式 | 第40-42页 |
·对传统建筑技术的发掘与利用 | 第42-43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43-46页 |
·地域特色较少在高层住宅和廉价住宅中体现 | 第43-44页 |
·地域性设计过于注重形式,忽略实用功能和空间设计 | 第44页 |
·住宅地域性与经济性、商业性脱节 | 第44-46页 |
·地域性住宅创新缺乏高科技的支持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国外地域性住宅的设计理论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 第47-54页 |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设计思想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 第47-50页 |
·查尔斯.柯里亚关于地域性住宅的设计理念 | 第47-48页 |
·对我们的启示 | 第48-50页 |
·发掘传统建筑资源,解决低收入住房与小城镇发展问题 | 第48-49页 |
·研究空间与气候的关系,采用异质空间来调节室内气候 | 第49-50页 |
·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的设计思想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 第50-53页 |
·杨经文关于地域性住宅的设计理念 | 第50页 |
·对我们的启示 | 第50-53页 |
·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强调生态设计思想 | 第50-52页 |
·将高新科技运用于住宅设计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珠三角地区住宅地域性设计的未来展望 | 第54-59页 |
·从“跨文化”、“跨地区”的角度,拓展住宅地域性设计 | 第54-55页 |
·将地域性设计运用到廉价住宅和高层住宅中 | 第55页 |
·整体考虑功能、气候和空间的关系,兼顾人性化与生态化 | 第55-56页 |
·将地域性设计与住宅产业化相结合,降低建设成本 | 第56-57页 |
·建立利用传统技术、发展适宜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的可持续体系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引文出处 | 第62-63页 |
图表清单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与设计实践 | 第67-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