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木版年画的过去、现在及其开发构想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相关图片清单 | 第8-9页 |
| 第一章 开封年画的历史变迁与风格特点 | 第9-18页 |
| 一、木版年画的界定和“年画”起源 | 第9-10页 |
| 二、开封木版年画的历史变迁 | 第10-13页 |
| 1、发祥北宋首都汴梁 | 第10-11页 |
| 2、鼎盛于明清朱仙镇 | 第11-12页 |
| 3、重返于民国开封城 | 第12页 |
| 4、发展于近代开封市 | 第12-13页 |
| 三、开封木版年画的风格特色 | 第13-18页 |
| 1、内容题材 | 第13-14页 |
| 2、艺术特色 | 第14-16页 |
| 3、独特工艺 | 第16-18页 |
| ·雕版分木版和镂版两类 | 第16页 |
| ·颜料的炮制 | 第16-17页 |
| ·印制工具与工序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开封木版年画的调查统计 | 第18-25页 |
| 一、开封木版年画繁荣时期的情况调查 | 第18-21页 |
| 1、朱仙镇地区 | 第18-20页 |
| ·作坊分布、艺人数量 | 第18-19页 |
| ·著名商号、年画产量 | 第19页 |
| ·销售形式、销售地区 | 第19-20页 |
| 2、开封市区 | 第20-21页 |
| ·作坊分布、艺人数量 | 第20页 |
| ·著名商号、年画产量 | 第20-21页 |
| ·销售形式、销售地区 | 第21页 |
| 二、开封木版年画的保护情况的调查 | 第21-23页 |
| 三、开封木版年画目前的情况调查 | 第23-25页 |
| 1、年画作坊、艺人数量 | 第24页 |
| 2、销售形式、数量 | 第24页 |
| 3、传统工艺的继承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开封木版年画的现存问题 | 第25-30页 |
| 一、传统文化精神缺失 | 第25-27页 |
|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 第27页 |
| 三、题材脱离现实生活 | 第27-28页 |
| 四、形式违背现代审美 | 第28页 |
| 五、传承缺乏后续力量 | 第28-29页 |
| 六、偷工减料原味变质 | 第29页 |
| 七、市场运作思路狭窄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开封木版年画的价值与传承意义 | 第30-36页 |
| 一、开封木版年画的价值 | 第30-33页 |
| 1、历史研究价值 | 第30-31页 |
| 2、“母语文化”价值 | 第31-32页 |
| 3、开发价值 | 第32-33页 |
| ·市场价值 | 第32-33页 |
| ·产业价值 | 第33页 |
| 二、开封木版年画的传承意义 | 第33-36页 |
| 1、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 第33-34页 |
| 2、有助于民族性审美观的普及 | 第34页 |
| 3、有助于当代美术设计思想的提升 | 第34-35页 |
| 4、有助于民俗文化的继承 | 第35页 |
| 5、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开封年画的发展思路 | 第36-49页 |
| 一、政府立法、政策支持、部门协作 | 第36-42页 |
| 1、政府制定保护法规 | 第36-37页 |
| 2、政府实施保护 | 第37-38页 |
| ·组织普查 | 第37页 |
| ·行使保护 | 第37-38页 |
| 3、部门协作、加强宣传 | 第38-40页 |
| ·与文教部门的结合 | 第38-39页 |
| ·发挥新闻媒体作用 | 第39页 |
| ·发挥博物馆优势 | 第39-40页 |
| ·结合网络技术 | 第40页 |
| 4、政府支持,促进产业发展 | 第40-42页 |
| ·大力扶持木版年画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41页 |
| ·协助开拓市场 | 第41-42页 |
| ·寻求发展途径 | 第42页 |
| ·鼓励技术交流和加强行业自律 | 第42页 |
| 二、与时代同步,追求功能上的多元化 | 第42-44页 |
| 三、与设计挂钩,拓展运用上的多样化 | 第44-46页 |
| 四、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化的后备力量 | 第46-47页 |
| 五、与旅游嫁接,开拓全球化的营销市场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录 | 第52-59页 |
| 相关图片 | 第52-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