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文综述 | 第1-16页 |
·禽流感病毒M1的结构 | 第9-10页 |
·M1在禽流感病毒出芽过程中的作用 | 第10-11页 |
·M1与流感病毒的装配和形态形成 | 第11-13页 |
·将M1和vRNP运输到装配位点 | 第11-12页 |
·M1与病毒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 | 第12-13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13-16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作用原理 | 第13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选用酵母作为报告株的优点 | 第13-14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相对于其他方法具有的优点 | 第14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中常见的问题 | 第14-16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31页 |
·主要化学试剂及实验材料 | 第18页 |
·工具酶、分子量标准及试剂盒 | 第18页 |
·质粒载体 | 第18-21页 |
·培养基 | 第21页 |
·菌株 | 第21-22页 |
·大肠杆菌 | 第21-22页 |
·酵母菌株 | 第22页 |
·引物 | 第22页 |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DNA序列分析软件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PCR扩增 | 第23-24页 |
·DNA片段的回收(天为时代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 | 第24页 |
·PCR产物与pGEM-T vector的连接 | 第24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4-25页 |
·转化 | 第25页 |
·质粒快速提取试剂盒(天为时代) | 第25页 |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 第25页 |
·连接反应 | 第25-26页 |
·单链变性鲑精的制备 | 第26页 |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26页 |
·从阳性酵母克隆中提取质粒 | 第26-27页 |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7页 |
·电转化法将酵母质粒转入大肠杆菌DH5α | 第27页 |
·小量培养鉴定 | 第27-28页 |
·GST-Pull down | 第28-29页 |
·Western-Blot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1-51页 |
·pGBKT7-M1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31-33页 |
·PCR扩增禽流感病毒基质蛋白M1的基因 | 第31页 |
·pGBKT7-M1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1-33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M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 第33-43页 |
·pGBKT7-M1在酵母AH109中蛋白表达的检测 | 第34页 |
·pGBKT7-M1自激活活性的检测 | 第34页 |
·cDNA文库转化酵母AH109 | 第34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34-35页 |
·提取酵母质粒进行PCR扩增 | 第35页 |
·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回转验证 | 第43页 |
·GST-PULL DOWN验证M1蛋白与文库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43-51页 |
·PCR扩增文库蛋白基因 | 第43-44页 |
·PCR扩增文库蛋白基因序列比对 | 第44-47页 |
·PPIA和PPIE蛋白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页 |
·M1蛋白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48页 |
·M1、PPIE、PPIA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 第48-49页 |
·PPIE、PPIA、AHA1与M1蛋白的GST-Pull down实验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 第51-53页 |
·pGBKT7-M1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51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M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 第51页 |
·GST-PULL DOWN验证M1蛋白与文库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的课题研究 | 第57-58页 |
1.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57页 |
2.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研究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