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 第一节、基本概念 | 第8-12页 |
| 一、新教育运动 | 第8-11页 |
| (一)、新教育运动 | 第8页 |
| (二)、新教育运动的产生 | 第8-10页 |
| (三)、新教育运动的特点 | 第10-11页 |
| 二、普通美术教育 | 第11-12页 |
| (一)、美术教育 | 第11页 |
| (二)、普通美术教育 | 第11-12页 |
| 第二节、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一、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三、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新教育运动前的学校美术教育 | 第14-18页 |
| 第一节、美术课程的确立 | 第14-15页 |
| 一、学校美术课程的确立 | 第14-15页 |
| 二、师资养成 | 第15页 |
| 第二节、课程特点 | 第15-18页 |
| 第三章 新教育运动中普通美术教育的变革 | 第18-61页 |
| 第一节、美术教育哲学的转变—教育思潮的影响 | 第18-32页 |
|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 第18-23页 |
|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论 | 第18-20页 |
|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第20-21页 |
| (三)、对普通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21-23页 |
| 二、美感教育思潮 | 第23-32页 |
| (一)、美感教育思潮的发生发展 | 第23-31页 |
| (二)、对普通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第二节、美术教育的本土化—教育实验对普通美术教育的推动 | 第32-50页 |
| 一、模仿与反思—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法实验 | 第33-39页 |
| (一)、设计教学法实验中的美术教育 | 第33-37页 |
| (二)、美术教学单项实验 | 第37-39页 |
| 二、本土化探索范例—进步教育家美术教育实验 | 第39-50页 |
| (一)、陈鹤琴幼儿美术教育实践 | 第40-44页 |
| (二)、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农村美术教育 | 第44-50页 |
| 三、美术教育实验的意义 | 第50页 |
| 第三节、美术教育改革的成果—1922年新课程标准 | 第50-55页 |
| 一、1923年美术课程标准 | 第50-54页 |
| 二、从课程标准看新教育运动时期普通美术课程特点 | 第54-55页 |
| 第四节、新教育运动中普通美术教育的变革 | 第55-56页 |
| 一、学习对象改变 | 第55-56页 |
| 二、课程性质转变 | 第56页 |
| 三、借鉴与融合 | 第56页 |
| 第五节、改革后期师资培养的困境 | 第56-61页 |
| 一、师资培养 | 第56-58页 |
| (一)、普通美术教育的师资来源 | 第56-57页 |
| (二)、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与普通美术教育的关系 | 第57-58页 |
| 二、改革后期对师资培养的反思与意见 | 第58-61页 |
| (一)、丰子恺对当时艺术教育的批判 | 第58-59页 |
| (二)、推进艺术教育的关键—师资培养 | 第59-61页 |
| 第四章 结语—新教育运动中普通美术教育的当代意义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