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白水牛与普通水牛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微卫星分析
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4-35页 |
1 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 第14-27页 |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其意义 | 第14-15页 |
·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5-16页 |
·畜禽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 第16-27页 |
·形态学标记 | 第17页 |
·细胞遗传学标记 | 第17页 |
·生化遗传学标记 | 第17-18页 |
·免疫遗传标记 | 第18页 |
·分子遗传标记 | 第18-21页 |
·微卫星 DNA标记 | 第21-27页 |
2 水牛的资源状况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7-33页 |
·水牛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 第27-28页 |
·中国水牛的起源驯化 | 第28-29页 |
·我国水牛的资源状况 | 第29页 |
·贵州水牛的资源状况 | 第29-31页 |
·贵州普通水牛的资源状况 | 第30-31页 |
·贵州白水牛的资源状况 | 第31页 |
·水牛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外貌特征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1-32页 |
·染色体水平的遗传多态性 | 第32页 |
·蛋白质多态性研究 | 第32-33页 |
·mtDNA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3页 |
·核基因组 DNA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3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33-35页 |
·研究目标 | 第33页 |
·研究意义 | 第33-35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35-4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5-48页 |
·试剂来源 | 第35-36页 |
·试剂配制 | 第36-39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 | 第40-43页 |
·基因组总DNA提取 | 第40-41页 |
·微卫星 DNA的 PCR扩增 | 第41-42页 |
·PCR反应产物的检测 | 第42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及电泳 | 第42-43页 |
·凝胶染色 | 第43页 |
·拍照 | 第43页 |
·基因型的判定 | 第43页 |
·统计分析 | 第43-48页 |
·等位基因频率 | 第44页 |
·有效等位基因数 | 第44页 |
·遗传杂合度、平均遗传杂合度以及多态座位百分数 | 第44-45页 |
·多态信息含量 | 第45页 |
·遗传距离 | 第45-46页 |
·聚类分析 | 第46-47页 |
·估计群体分化时间 | 第47-48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48-64页 |
1 基因组 DNA的提取 | 第48页 |
2 PCR扩增产物检测 | 第48-49页 |
3 扩增结果及多态性 | 第49-52页 |
4 各群体在11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频率 | 第52-55页 |
5 各群体在11个微卫星座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 | 第55-56页 |
6 遗传杂合度和平均遗传杂合度以及多态座位百分数 | 第56-60页 |
7 多态信息含量 | 第60-61页 |
8 遗传距离 | 第61-62页 |
9 聚类分析 | 第62-63页 |
10 估计群体分化时间 | 第63-64页 |
四、讨论 | 第64-73页 |
1 关于抽样方式和样本含量的讨论 | 第64页 |
2 关于水牛微卫星引物 PCR条件的优化筛选 | 第64-66页 |
·关于使用微卫星位点的选取 | 第64-65页 |
·关于PCR扩增体系的讨论 | 第65-66页 |
3 关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66-67页 |
·凝胶浓度的选择 | 第66页 |
·关于“边际效应”的避免 | 第66页 |
·关于染色的分析 | 第66-67页 |
4 各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67页 |
5 各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67-69页 |
6 微卫星 DNA标记分析可靠性探讨 | 第69页 |
7 对于进一步研究贵州白水牛的思考 | 第69-71页 |
·关于贵州白水牛遗传方式的研究 | 第69-70页 |
·加强对贵州白水牛的选育和保护利用工作 | 第70-71页 |
8 关于贵州水牛的开发利用建议 | 第71-73页 |
五、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图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84页 |
原创性声明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