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1 前言 | 第11-32页 |
| ·牵牛花开发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 ·牵牛花简介 | 第11页 |
| ·牵牛花的开发利用与研究 | 第11-12页 |
| ·植物资源研究所用的遗传标记 | 第12-31页 |
| ·形态标记 | 第12-15页 |
| ·细胞学标记 | 第15-16页 |
| ·生化标记 | 第16-18页 |
| ·DNA 分子标记 | 第18-23页 |
| ·RAPD 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 第23-3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1-3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47页 |
| ·材料 | 第32-33页 |
| ·植物材料 | 第32-33页 |
| ·仪器设备及用品 | 第33页 |
| ·药品试剂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47页 |
| ·表型性状的选取 | 第33页 |
| ·表型性状的编码及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DNA 提取 | 第34页 |
| ·DNA的检测 | 第34-35页 |
| ·RAPD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RAPD带谱的统计 | 第36-37页 |
| ·叶片形态特征的测量 | 第37-38页 |
| ·花粉形态观察的实验方法 | 第38页 |
| ·广义遗传力的估算方法 | 第38页 |
| ·构建基因池 | 第38-39页 |
| ·转化为SCAR 的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 ·SCAR标记的PCR检测 | 第43-44页 |
| ·连锁分析 | 第44页 |
| ·Southern bolt 分析 | 第44-4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7-80页 |
| ·牵牛花野生地理群的表型性状多样性 | 第47-50页 |
| ·各表型性状的统计结果 | 第47-48页 |
| ·聚类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 ·牵牛花野生地理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0-64页 |
| ·DNA 提取的效果 | 第50-51页 |
| ·RAPD 带的多态性 | 第51-56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56-57页 |
| ·遗传分化 | 第57-60页 |
| ·种群间聚类分析 | 第60-64页 |
| ·牵牛花杂交F_2群体的遗传分析 | 第64-74页 |
| ·牵牛花杂交F_2群体的叶片多样性 | 第64-65页 |
| ·牵牛花杂交F_2群体的花粉多样性 | 第65-66页 |
| ·牵牛花杂交F_2群体的其它部分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66-69页 |
| ·杂种F_2群体的RAPD分析 | 第69-74页 |
| ·牵牛花重瓣性状的分子标记 | 第74-80页 |
| ·对牵牛花重瓣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74-75页 |
| ·重瓣基因紧密连标记的筛选 | 第75-76页 |
| ·特异PCR 片段纯化电泳检测 | 第76页 |
| ·重组子外源片段的验证与测序 | 第76-77页 |
| ·SCAR 标记及连锁分析 | 第77-78页 |
| ·Southern 杂交分析 | 第78-79页 |
| ·用SCAR 进行苗期选择 | 第79-80页 |
| 4. 讨论 | 第80-89页 |
| ·形态性状的选取及编码 | 第80-81页 |
| ·牵牛花的遗传多样性 | 第81页 |
| ·形态性状数量分类与RAPD 分析结果的差异 | 第81-82页 |
| ·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 第82-84页 |
| ·选择 | 第83页 |
| ·交配系统 | 第83-84页 |
| ·遗传力大小与遗传背景的选择 | 第84-86页 |
| ·关于遗传力大小与选择 | 第84-85页 |
| ·关于遗传背景选择 | 第85-86页 |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86-89页 |
| 5. 结论 | 第89-91页 |
| ·对 7 个牵牛花地理群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 | 第89页 |
| ·对牵牛花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 RAPD 分析 | 第89页 |
| ·对牵牛花三个杂交组合的 F2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 | 第89-90页 |
| ·获得与牵牛花重瓣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106页 |
| 缩略词 | 第106-107页 |
| 附录1 | 第107-111页 |
| 附录2 | 第111-112页 |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