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1-12页 |
·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研究 | 第11页 |
·构造活动与流体聚运关系研究 | 第11-12页 |
·龙门山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勘探现状 | 第12页 |
·存在问题分析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径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径 | 第14-15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5页 |
·主要的工作量 | 第15-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6页 |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第16-18页 |
·松潘-甘孜褶皱带 | 第17页 |
·龙门山冲断带 | 第17-18页 |
·川西复合前陆盆地 | 第18页 |
·区域断裂构造 | 第18-21页 |
·茂县-汶川-五龙断裂——后山断裂 | 第19页 |
·北川-映秀-小关子断裂——中央断裂 | 第19-20页 |
·安县-都江堰-双石断裂——前山断裂 | 第20页 |
·广元-大邑(隐伏)断裂——山前断裂 | 第20-21页 |
·区域地层 | 第21-23页 |
·中段前陆冲断带 | 第21-22页 |
·南段前陆冲断带 | 第22-23页 |
·区域构造演化简史 | 第23-25页 |
·龙门山(中南段)形成前(晚三叠世卡尼期前)构造背景 | 第23页 |
·印支期由北向南递进变形 | 第23-24页 |
·侏罗纪-新近纪中新世相对平静期 | 第24-25页 |
·喜马拉雅递进隆升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龙门山中-南段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 第26-42页 |
·构造变形分带及特征 | 第26-28页 |
·茂汶-陇东韧性剪切带 | 第26-27页 |
·彭灌-宝兴杂岩推覆体构造带 | 第27页 |
·前陆冲断构造带 | 第27-28页 |
·前陆断褶构造带 | 第28页 |
·前陆隆起构造带 | 第28页 |
·构造隆升时间及序列 | 第28-40页 |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原理 | 第28-30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龙门山中-南段前陆冲断带的T-t 轨迹 | 第32-37页 |
·各构造带隆升剥蚀历史 | 第37-40页 |
·构造演化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龙门山中-南段冲断带流体活动特征 | 第42-67页 |
·盆山间的流体特征 | 第42-47页 |
·盆-山系统古流体活动分带 | 第42-46页 |
·流体空间宏观变化规律 | 第46-47页 |
·构造控制古流体的活动强度 | 第47页 |
·冲断带多期流体充注特征 | 第47-51页 |
·震旦系灯影组中的流体充注 | 第47-48页 |
·泥盆系观雾山组中的流体充注 | 第48-49页 |
·二叠系中的流体充注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流体来源的地球化学示踪 | 第51-64页 |
·概述 | 第51页 |
·研究原理及方法 | 第51-54页 |
·各古流体活动亚带的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54-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流体充注时间序列及迁移方向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构造对流体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 | 第67-74页 |
·构造演化与各构造带流体充注的匹配关系 | 第67-71页 |
·构造-流体体系对油气保存条件的控制作用 | 第71-72页 |
·构造-流体体系对热液白云岩化的控制作用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