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绪论 | 第9-13页 |
1.问题提出 | 第9页 |
2.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3.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997年前香港区议会的研究 | 第10-11页 |
·1997年后香港区议会的研究 | 第11页 |
4.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二、香港区议会的制度背景 | 第13-23页 |
1.以行政为主导的政治体制 | 第13-17页 |
2.地方行政区域的高度自治制度 | 第17-18页 |
3.独特的公务员制度 | 第18-20页 |
4.法定的非政权性区域组织 | 第20-21页 |
5.名目众多的咨询机构 | 第21-23页 |
三、香港区议会的成长历程 | 第23-30页 |
1.区议会的渊源 | 第23页 |
2.区议会的基础 | 第23-24页 |
·历史原因 | 第23-24页 |
·经济基础 | 第24页 |
·政治基础 | 第24页 |
3.区议会的发展历程 | 第24-30页 |
·讨论时期(1946—1971):杨慕琦计划 | 第25页 |
·萌芽时期(1972—1979):狄肯生报告书和市政局报告书 | 第25-27页 |
·建立和基本框架形成时期(1980—1984):改革“地方行政”的绿皮书和白皮书 | 第27页 |
·发展时期(1985—1996):进一步发展“地方行政” | 第27-28页 |
·重建时期(1997年以后) | 第28-30页 |
四、香港区议会的结构和功能 | 第30-39页 |
1.区议会的结构 | 第30-34页 |
·区议会的组织结构 | 第30-32页 |
·区议会的制度结构 | 第32-34页 |
·区议会的法律结构 | 第34页 |
2.区议会的功能 | 第34-36页 |
·重要政策咨询 | 第34-35页 |
·地区事务咨询 | 第35页 |
·社区建设行政 | 第35-36页 |
·小型工程改善 | 第36页 |
·沟通官民关系 | 第36页 |
·培养政治人才 | 第36页 |
3.区议会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 第36-39页 |
·经济因素 | 第37页 |
·体制因素 | 第37-38页 |
·与政府关系 | 第38页 |
·市民观念 | 第38-39页 |
五、区议会职能发挥的思考 | 第39-46页 |
1.合理配置议席,优化区议会结构 | 第39-42页 |
2.建立独立秘书处,支援区议会运作 | 第42页 |
3.拓宽沟通渠道,增加参政机会 | 第42-43页 |
4.加强财政支持,强化区议会职能 | 第43-44页 |
5.提高议员素质,增加工作问责性 | 第44-45页 |
6.解决政治出路,增强区议会吸引力 | 第45-46页 |
六、结论 | 第46-4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