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动机和研究目的 | 第7-8页 |
·婚恋节目卷土重来 | 第7页 |
·《非诚勿扰》的风靡 | 第7页 |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 《非诚勿扰》:一场"真人秀"的狂欢 | 第11-20页 |
·节目定位:新派交友节目,只提供邂逅不包办爱情 | 第11页 |
·受众定位 | 第11-12页 |
·《非诚勿扰》的内核:一场"真人秀"的狂欢 | 第12-20页 |
·嘉宾选择 | 第13-15页 |
·舞台设计 | 第15页 |
·游戏规则 | 第15-17页 |
·主持人和情感专家 | 第17-18页 |
·音乐 | 第18-19页 |
·奖励机制 | 第19页 |
·话题选择 | 第19-20页 |
3. 《非诚勿扰》的实质:精心打造的"媒介景观" | 第20-29页 |
·《非诚勿扰》的时代背景:后现代视域下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 | 第21-23页 |
·视觉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后现代主义 | 第21-22页 |
·视觉文化概述 | 第22-23页 |
·《非》是由媒介制造的"媒介景观" | 第23-29页 |
·电视媒介的精心打造 | 第24-27页 |
·纸媒、网络媒介的加盟,全方位的加快了"景观"的构建 | 第27-28页 |
·商业广告联袂打造"媒介景观" | 第28-29页 |
4. 深层解读"媒介景观":多种话语的博弈"场" | 第29-58页 |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博弈 | 第30-36页 |
·大众媒介构建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 第30-31页 |
·《非诚勿扰》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 第31-32页 |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伦理失范 | 第32-34页 |
·国家意识形态及其规制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页 |
·多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的博弈 | 第36-42页 |
·公共领域里个人话语的出现 | 第36-37页 |
·"自由言说"支持下多元价值观的极端表达 | 第37-39页 |
·媒介多元价值观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主流价值观对个人话语的规制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男女性别话语的博弈 | 第42-58页 |
·男性话语和女性话语的界定 | 第42-43页 |
·表象:女性话语的强势表达 | 第43-47页 |
·深层内涵:男女两性话语的博弈 | 第47-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5、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