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透明度模型及其在沉水植物恢复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8页 |
·水生植物恢复及其水体修复作用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水体透明度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泥沙运动力学及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沉水植物与环境因子相互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31-47页 |
·沉水植物净化水体的实验研究 | 第31-38页 |
·实验装置 | 第31-32页 |
·沉水植物对悬浮泥沙的影响 | 第32-36页 |
·沉水植物对水质的净化能力 | 第36-38页 |
·透明度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 第38-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植物生长动力学模型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内江泥沙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 | 第47-95页 |
·内江泥沙基本特性实验研究 | 第47-53页 |
·容重和干容重 | 第47-49页 |
·颗粒级配 | 第49页 |
·静水沉速 | 第49-50页 |
·动水沉速 | 第50-53页 |
·内江水流、泥沙现场监测 | 第53-69页 |
·内江水流、泥沙现场同步监测 | 第53-67页 |
·引航道、焦南闸与北固山水位同步监测 | 第67-68页 |
·内江全年泥沙淤积厚度测量 | 第68-69页 |
·内江水流运动的数学模型研究 | 第69-89页 |
·水流运动基本方程 | 第70页 |
·数值解法 | 第70-75页 |
·边界条件 | 第75-76页 |
·模型验证 | 第76-89页 |
·内江泥沙运动的数学模型研究 | 第89-94页 |
·基本方程 | 第89-91页 |
·数值离散 | 第91页 |
·模型验证 | 第91-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第四章 内江水体透明度模型研究 | 第95-114页 |
·内江水体透明度影响因子分析 | 第95-103页 |
·监测数据及分析 | 第95-97页 |
·透明度与悬浮泥沙的关系 | 第97-98页 |
·透明度与COD_(Mn)的关系 | 第98-100页 |
·透明度与叶绿素a的关系 | 第100页 |
·透明度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00-102页 |
·透明度多元回归方程 | 第102-103页 |
·内江水体透明度模型研究 | 第103-113页 |
·建模思路 | 第103页 |
·内江水质模型研究 | 第103-105页 |
·内江富营养化模型研究 | 第105-111页 |
·内江透明度模型建立及验证 | 第111-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内江沉水植物时空分布预测及生态效应评估 | 第114-146页 |
·水位调度后内江生境特点的分析 | 第114-116页 |
·水位调度后内江沉水植物时空分布预测 | 第116-133页 |
·内江沉水植物恢复条件研究 | 第117页 |
·内江沉水植物光补偿深度分布规律研究 | 第117-127页 |
·内江沉水植物恢复区域预测 | 第127-133页 |
·内江沉水植物恢复后的生态效应评估 | 第133-145页 |
·沉水植物影响内江悬沙含量的效果研究 | 第133-136页 |
·沉水植物净化内江水质的效果及克藻效应研究 | 第136-142页 |
·沉水植物改善内江水体透明度的效果研究 | 第142-145页 |
·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9页 |
·结论 | 第146-148页 |
·主要结论 | 第146-148页 |
·创新点 | 第148页 |
·展望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9页 |
科研工作、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