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创性说明 | 第1-3页 |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3-49页 |
| ·NOx生成原理和抑制技术 | 第13-22页 |
| ·NOx的生成动力学 | 第13-19页 |
| ·NOx的抑制原理 | 第19-21页 |
| ·NOx的还原 | 第21-22页 |
| ·NOx排放控制现状 | 第22-27页 |
| ·炉内脱氮技术 | 第22-25页 |
| ·尾部脱氮 | 第25-27页 |
| ·燃料再燃技术 | 第27-39页 |
| ·燃料再燃技术的原理 | 第27-28页 |
| ·燃料再燃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28-32页 |
| ·燃料再燃技术的实验研究 | 第32-36页 |
| ·燃料再燃技术的数值研究 | 第36-39页 |
| ·煤粉燃烧模型 | 第39-47页 |
| ·基本守恒方程 | 第40-41页 |
|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 第41-42页 |
| ·气固两相湍流流动模型 | 第42-43页 |
|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 第43-45页 |
| ·辐射换热模型 | 第45-46页 |
| ·挥发份析出模型 | 第46-47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47-49页 |
| 2 本文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及数值方法 | 第49-60页 |
| ·本文使用的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 第49页 |
| ·本文使用的颗粒相湍流流动模型 | 第49-50页 |
| ·本文使用的辐射换热模型 | 第50-52页 |
| ·本文使用的挥发份析出模型 | 第52页 |
| ·本文使用的污染物NOx生成模型 | 第52-56页 |
| ·热力型NOx生成模型 | 第53-54页 |
| ·快速型NOx的生成模型 | 第54-55页 |
| ·燃料 NOx生成模型 | 第55-56页 |
| ·本文采用的求解方法概述 | 第56-58页 |
| ·计算流程框图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3 锅炉常规燃烧的数值模拟 | 第60-80页 |
| ·数值模拟框图 | 第60-61页 |
| ·常规燃烧模拟 | 第61-70页 |
| ·模型介绍 | 第61-62页 |
| ·煤种分析 | 第62-63页 |
| ·炉膛计算参数 | 第63-65页 |
| ·边界条件 | 第65-66页 |
| ·网格划分 | 第66-69页 |
| ·计算模型 | 第69-70页 |
|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0-79页 |
| ·不同煤种的NOx排放浓度随煤粉粒径的变化 | 第70-71页 |
| ·不同粒径的煤粉 NOx排放浓度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变化 | 第71-76页 |
| ·不同粒径的煤粉NOx排放浓度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变化 | 第76-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4 超细煤粉再燃的数值模拟 | 第80-106页 |
| ·数值模拟 | 第80-85页 |
| ·模型介绍 | 第80-81页 |
| ·煤种分析 | 第81-82页 |
| ·炉膛计算参数 | 第82-84页 |
| ·边界条件 | 第84页 |
| ·网格划分 | 第84-85页 |
| ·计算模型 | 第85页 |
|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5-105页 |
| ·再燃区长度的影响 | 第85-87页 |
| ·再燃燃料投射位置的影响 | 第87-89页 |
| ·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 第89-92页 |
| ·再燃燃料比例的影响 | 第92-96页 |
| ·再燃燃料粒度的影响 | 第96-101页 |
| ·再燃区温度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 ·超细煤粉再燃和常规燃烧的比较 | 第102-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 5 结论及展望 | 第106-108页 |
| ·结论 | 第106-107页 |
| ·展望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 附录A 符号说明 | 第113-11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5-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7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