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对象 | 第9-1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天主教在山西的传播及山西南境教堂分布情况 | 第12-25页 |
| ·天主教在华传播的历史回顾 | 第12-13页 |
| ·天主教在晋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 第13-14页 |
| ·近代天主教在山西的传播 | 第14-19页 |
| ·近代天主教在山西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 ·在晋天主教的修会和传教士 | 第15-18页 |
| ·山西教区的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 ·山西南境教区天主教堂的分布情况 | 第19-21页 |
| ·潞安教区 | 第20-21页 |
| ·洪洞教区 | 第21页 |
| ·绛州教区 | 第21页 |
| ·小结 | 第21-25页 |
| 第三章 近代山西天主教堂建筑的整体概况 | 第25-35页 |
| ·1840—1900年的山西天主教堂 | 第26-29页 |
| ·1840—1860年天主教堂恢复期 | 第26-27页 |
| ·1860—1900年天主教堂扩张期 | 第27-29页 |
| ·1900年分界点—天主教堂的焚毁 | 第29-30页 |
| ·教案的产生 | 第29页 |
| ·教案的后果 | 第29-30页 |
| ·1900—1949年的山西天主教堂 | 第30-33页 |
| ·1900—1920年天主教堂膨胀期 | 第30-31页 |
| ·1920—1949年天主教堂变动期 | 第31-33页 |
| ·小结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山西南境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实例剖析 | 第35-48页 |
| ·近代早期的教堂形式—以中国传统形式为基础 | 第35-37页 |
| ·近代中期的教堂形式—以西方教堂形式为基础 | 第37-43页 |
| ·重点剖析 | 第37-38页 |
| ·其它实例分析 | 第38-43页 |
| ·近代后期的教堂形式—中西结合的本土化形式 | 第43-46页 |
| ·重点剖析 | 第43-45页 |
| ·其它实例分析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山西近代天主教堂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特征比较 | 第48-65页 |
| ·建筑风格的比较 | 第48-50页 |
| ·传入山西的西方传统天主教堂风格 | 第48-49页 |
| ·山西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的风格 | 第49-50页 |
| ·功能布局的比较 | 第50-54页 |
| ·整体布局 | 第50-51页 |
| ·单体布局 | 第51-54页 |
| ·外貌结构特征的比较 | 第54-58页 |
| ·外貌特征 | 第54-57页 |
| ·结构特征 | 第57-58页 |
| ·细部和装饰的比较 | 第58-63页 |
| ·细部处理 | 第58-62页 |
| ·装饰特征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结语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插图目录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