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网络数据捕获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课题背景 | 第8-10页 |
·网络内容安全的重要性 | 第8-9页 |
·网络带宽的飞速发展 | 第9页 |
·大型企业的需求 | 第9-1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影响数据捕获性能的因素分析 | 第10页 |
·高性能数据捕获平台的实现 | 第10页 |
·数据分析 | 第10页 |
·本文的体系结构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数据捕获技术的研究 | 第12-22页 |
·包捕获技术简介 | 第12-17页 |
·包捕获技术的特点和要求 | 第12-13页 |
·LINUX下包捕获技术简介 | 第13-17页 |
·传统TCP/IP协议栈工作原理 | 第17-20页 |
·TCP/IP协议栈的多层架构 | 第17-18页 |
·TCP/IP协议 | 第18-19页 |
·TCP/IP协议栈数据处理流程 | 第19-20页 |
·影响数据捕获性能的因素 | 第20-21页 |
·数据拷贝 | 第20页 |
·中断处理 | 第20-21页 |
·其他因素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高性能数据捕获平台中的包捕获技术 | 第22-30页 |
·零拷贝思想的引出和主要研究方向 | 第22页 |
·实现零拷贝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26页 |
·数据传输 | 第22-23页 |
·内存映射 | 第23页 |
·地址翻译 | 第23-24页 |
·缓冲区的管理 | 第24-26页 |
·数据传递方法分析 | 第26-28页 |
·Linux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网卡传统处理方式分析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零拷贝在数据捕获平台的实现 | 第30-42页 |
·设计思想 | 第30-31页 |
·操作系统的选择 | 第30页 |
·内存映射问题 | 第30页 |
·地址翻译问题 | 第30-31页 |
·网卡的选择 | 第31页 |
·高性能数据捕获系统的框架结构 | 第31-33页 |
·数据收发的工作流程 | 第33-35页 |
·系统初始化 | 第33页 |
·数据的收发过程 | 第33-35页 |
·高性能数据捕获系统的具体实现 | 第35-41页 |
·Dum设备的实现 | 第35-37页 |
·网卡驱动程序的改进 | 第37-39页 |
·应用层接口的实现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TCP/IP协议栈并行技术的研究 | 第42-52页 |
·协议栈体系结构模型 | 第42-43页 |
·传统串行协议栈捕包平台模型 | 第42-43页 |
·并行协议栈捕包平台模型 | 第43页 |
·协议栈的并行实现 | 第43-49页 |
·并行化处理步骤 | 第43-44页 |
·将问题分解成任务 | 第44-46页 |
·将任务分配到各个线程 | 第46-47页 |
·协调各线程之间的互斥通信 | 第47-48页 |
·将线程映射到各个处理器 | 第48-49页 |
·多线程协议栈性能测试分析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高性能数据捕获平台的性能测试分析 | 第52-62页 |
·系统性能评价的一般方法 | 第52-53页 |
·主要的性能参数和决定因素 | 第52-53页 |
·评价的主要方法 | 第53页 |
·基于零拷贝的数据捕获平台的性能测试 | 第53-58页 |
·测试参数的选择 | 第53-54页 |
·测试环境 | 第54-55页 |
·测试网络拓扑图 | 第55页 |
·测试项目 | 第55页 |
·测试结果 | 第55-58页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捕获能力及其捕获趋势的分析 | 第58-60页 |
·收包速度峰值和CPU空闲率的分析 | 第60页 |
·流量峰值结果的分析 | 第60-61页 |
·从CPU空闲率看改进手段的效果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束语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