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5页 |
|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 第10-11页 |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2-13页 |
| ·传统民居屋面坡度的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2 传统民居屋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 第15-27页 |
| ·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关系 | 第15-19页 |
|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形式 | 第15页 |
| ·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关系 | 第15-19页 |
| ·太阳辐射对坡屋顶的影响 | 第19-26页 |
|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 第19-21页 |
| ·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计算公式 | 第21-22页 |
| ·坡屋顶上的太阳辐射计算公式 | 第22-24页 |
| ·平屋顶的太阳辐射计算公式 | 第24页 |
| ·坡屋顶上的太阳直射辐射强度与屋顶坡度的关系 | 第24-26页 |
| ·屋顶上的太阳散射辐射强度与屋顶坡度的关系 | 第26页 |
| ·屋顶上的太阳扩散辐射强度与屋顶坡度的关系 | 第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3 传统民居屋顶与温度的关系 | 第27-35页 |
| ·温度对气候的关系 | 第27-31页 |
| ·年、季气温特征 | 第27-30页 |
| ·气温年变化和年较差 | 第30-31页 |
| ·温度对传统民居屋顶的影响 | 第31-34页 |
| ·传统民居屋顶的保温 | 第31-33页 |
| ·传统民居屋顶的隔热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4 传统民居屋顶与风的关系 | 第35-42页 |
| ·风对气候的影响 | 第35-36页 |
| ·风向 | 第35页 |
| ·地形对我国风速分布的影响 | 第35-36页 |
| ·风压公式 | 第36页 |
| ·不同风速的风压对建筑物产生的破坏作用 | 第36-39页 |
| ·飘雨角的计算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5 传统民居屋顶与降雨的关系 | 第42-66页 |
| ·降雨对气候的影响 | 第42-46页 |
| ·年、季降水量的分布 | 第42-44页 |
| ·降水日数 | 第44页 |
| ·降水强度 | 第44-46页 |
| ·屋面坡度与降雨的关系 | 第46-65页 |
| ·平顶土屋面与降雨日数的关系 | 第46-47页 |
| ·瓦屋面坡度与降雨的关系 | 第47-62页 |
| ·茅草屋面与降雨的关系 | 第62-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6 建筑气候区划 | 第66-75页 |
| ·区划的指标 | 第66-71页 |
| ·全年1月平均气温 | 第66-68页 |
| ·全年降水量 | 第68-69页 |
| ·最大24小时点雨量 | 第69-71页 |
| ·建筑气候特征和建筑基本要求 | 第71-73页 |
| ·第Ⅰ建筑气候区(覆土屋面区) | 第71页 |
| ·第Ⅱ建筑气候区(下层垫土、上层盖瓦或防水粘土层的屋面区) | 第71-72页 |
| ·第Ⅲ建筑气候区(茅草屋面分布点较多区) | 第72页 |
| ·第Ⅳ建筑气候区(下檩上盖瓦屋面区、不含第Ⅲ建筑气候区)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7. 结论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