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 第11-18页 |
·果蔬采后病害的发生 | 第11页 |
·果蔬采后病害的防治 | 第11-12页 |
·拮抗菌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真菌和拮抗菌鉴定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DNA(G+C)mol%值 | 第19页 |
·DNA 分子杂交技术 | 第19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 | 第19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分析 | 第19-20页 |
·核糖体(rRNA)序列分析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冬枣采后病害部分病原菌的鉴定 | 第23-29页 |
·引言 | 第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病原物分离与纯化 | 第23页 |
·病原物的致病性测定 | 第23页 |
·病原物鉴定 | 第23-25页 |
·结果 | 第25-27页 |
·病原菌的分离率及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25页 |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29-34页 |
·引言 | 第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病原菌 | 第29页 |
·果实 | 第29页 |
·筛选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拮抗菌的鉴定 | 第34-46页 |
·拮抗细菌B501 的鉴定 | 第34-37页 |
·引言 | 第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 | 第35-37页 |
·讨论 | 第37页 |
·拮抗酵母菌梅奇属三个新种XY103, XY201 和XY801 的鉴定 | 第37-46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结果 | 第38-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拮抗菌对病原物的抑制效果 | 第46-56页 |
·引言 | 第46页 |
·成团泛菌B501 对冬枣采后细交链格孢(A. alternata)的抑制 | 第46-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结果 | 第47-49页 |
·梅奇酵母菌Metschnikowia zizyphicola XY201 对冬枣采后病原物的抑制 | 第49-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结果 | 第50-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拮抗菌生防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56-64页 |
·拮抗菌在冬枣上的定殖能力 | 第56-60页 |
·引言 | 第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结果 | 第57-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拮抗菌的活细胞和培养滤液对采后冬枣病害的抑制 | 第60-62页 |
·引言 | 第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结果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页 |
·成团泛菌B501 的群体感应系统 | 第62-64页 |
·引言 | 第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结果 | 第63页 |
·讨论 | 第63-64页 |
结论和主要创新点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附录(图版) | 第75-78页 |
缩略词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