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分分析的生物质热裂解动力学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 开发生物质能的意义 | 第8-9页 |
2. 生物质能的来源及其优点 | 第9-10页 |
3. 生物质能利用的技术 | 第10-11页 |
4.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 | 第1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生物质及其组分热裂解动力学研究综述 | 第16-31页 |
1. 引言 | 第16页 |
2.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试验方法 | 第16-20页 |
·热重法 | 第16-17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 第17-18页 |
·热重—红外联用分析技术 | 第18-20页 |
3. 生物质热裂解动力学模型进展 | 第20-25页 |
·热解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基础 | 第21-22页 |
·最概然机理函数的推断 | 第22页 |
·单组分动力学反应模型 | 第22-24页 |
·多组分动力学模型 | 第24-25页 |
4. 生物质各组分热裂解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纤维素的热解机理 | 第25-26页 |
·半纤维素的热解机理 | 第26页 |
·木质素的热解机理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生物质的原料分析及热裂解试验 | 第31-40页 |
1. 引言 | 第31页 |
2. 生物质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31-34页 |
3. 生物质的组分分析 | 第34-36页 |
4. 热红联用试验及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组分分析的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研究 | 第40-49页 |
1. 引言 | 第40页 |
2. 同一物种不同组分的TG和 DTG曲线分析 | 第40-41页 |
3. 同一组分结构不同种类的热重分析 | 第41-44页 |
·生物质原样的热重分析 | 第41-42页 |
·中性洗涤纤维的热重分析 | 第42页 |
·酸性洗涤纤维的热重分析 | 第42-43页 |
·强酸洗涤纤维的热重分析 | 第43-44页 |
4. 组分平衡热分解温度分析 | 第44-46页 |
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生物质组分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 第49-79页 |
1. 引言 | 第49页 |
2. 纤维素热解机理研究 | 第49-58页 |
·纤维素的结构和热解共性分析 | 第49-50页 |
·纤维素热解产物红外谱图解析 | 第50-56页 |
·纤维素热解产物生成过程 | 第56-58页 |
3. 木质素热解机理研究 | 第58-68页 |
·木质素结构分析 | 第58-61页 |
·木质素 TG和DTG曲线分析 | 第61-62页 |
·木质素热解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65页 |
·木质素热解产物生成机理 | 第65-68页 |
4. 半纤维素热解机理研究 | 第68-74页 |
·半纤维素的结构分析 | 第68-70页 |
·木聚糖热解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 第70-72页 |
·木聚糖热解产物生成过程 | 第72-74页 |
5. 生物质热解产物红外分析 | 第74-76页 |
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生物质及其组分热裂解动力学模型 | 第79-87页 |
1. 引言 | 第79页 |
2. 生物质及其组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9-81页 |
·生物质及其组分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思想 | 第79页 |
·生物质及其组分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方程 | 第79-81页 |
3. 生物质及其组分动力学模型的计算 | 第81-82页 |
·Coats-Redfern积分法 | 第81页 |
·动力学补偿效应 | 第81-82页 |
4. 生物质及其组分动力学模型结果分析 | 第82-85页 |
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87-89页 |
1. 研究亮点与全文总结 | 第87-88页 |
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