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9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动态 | 第10-19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7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9页 |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 ·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页 |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 第21-27页 |
| ·土地利用变化 | 第21-23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解析 | 第21-22页 |
| ·土地利用的分类 | 第22-23页 |
| ·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 第23-27页 |
| 4 研究区概况 | 第27-34页 |
| ·贵阳市概况 | 第27-30页 |
| ·自然条件 | 第27-29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9-30页 |
| ·人口状况 | 第30页 |
| ·大连市概况 | 第30-34页 |
| ·自然条件 | 第30-32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2-33页 |
| ·人口状况 | 第33-34页 |
| ·两者比较 | 第34页 |
| 5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34-55页 |
|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4-40页 |
| ·贵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 ·大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7-39页 |
| ·两者比较 | 第39-40页 |
| ·土地利用的数量动态变化分析 | 第40-51页 |
| ·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幅度分析 | 第40-43页 |
| ·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速度分析 | 第43-47页 |
| ·土地利用的程度变化分析 | 第47-50页 |
| ·两者比较 | 第50-51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析 | 第51-55页 |
| ·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析 | 第51-53页 |
| ·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析 | 第53-54页 |
| ·两者比较 | 第54-55页 |
| 6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子研究 | 第55-75页 |
| ·指标的选取及标准化 | 第56-58页 |
| ·指标的选取 | 第56-57页 |
| ·指标的标准化 | 第57-58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分析 | 第58-75页 |
| ·社会经济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第58-69页 |
| ·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69-74页 |
| ·两者比较 | 第74-75页 |
| 7 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驱动模型的建立 | 第75-79页 |
| ·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模型 | 第76-77页 |
| ·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模型 | 第77-78页 |
| ·两者比较 | 第78-79页 |
| 8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 第79-83页 |
| ·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 | 第80页 |
| ·合理引导经济发展,和谐处理经济与资源的关系 | 第80-81页 |
| ·调整三产关系,优化产业结构 | 第81-82页 |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消费结构 | 第82页 |
| ·加快农业技术开发,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 第82-83页 |
| ·注重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保障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后备资源 | 第83页 |
| ·树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 | 第83页 |
| 9 结语 | 第83-87页 |
| ·研究主要结论 | 第83-85页 |
| ·研究中取得的进展 | 第85页 |
| ·不足之处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