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山中路传统街路特色分析与保护更新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课题来源 | 第7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 | 第8-9页 |
|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 ·研究框架 | 第9-11页 |
| ·相关概念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理论与实践 | 第13-27页 |
| ·历史街区的认知 | 第13-14页 |
| ·历史街区的特征 | 第13页 |
| ·历史街区的价值认识 | 第13-14页 |
|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历程 | 第14-17页 |
|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历程 | 第14-16页 |
|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历程 | 第16-17页 |
|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 | 第17-21页 |
| ·欧美国家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 | 第17-19页 |
| ·我国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 | 第19-21页 |
| ·国内外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 第21-23页 |
| ·系统分析方法 | 第21页 |
| ·类型学方法 | 第21-22页 |
| ·符号学方法 | 第22-23页 |
| ·实例解析 | 第23-27页 |
| ·严格控制、谨慎建造——法国第戎市 | 第23-24页 |
| ·多方参与,渐进更新——北京的“南池子” | 第24-26页 |
| ·原拆原建、再现历史——杭州清河坊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杭州中山中路的现状分析及保护思路 | 第27-44页 |
| ·中山中路历史街区的现状调查 | 第27-38页 |
| ·中山中路历史街区的历史沿革 | 第27-29页 |
| ·中山中路历史街区的用地性质 | 第29页 |
| ·中山中路沿街建筑的现状 | 第29-37页 |
| ·中山中路历史街区现状调查小结 | 第37-38页 |
| ·中山中路历史街区的价值分析 | 第38-42页 |
| ·文化价值 | 第38-40页 |
| ·建筑价值 | 第40-41页 |
| ·经济价值 | 第41-42页 |
| ·中山中路历史街区的保护思路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中山中路传统街路特色分析 | 第44-62页 |
| ·传统街路特色分析的方法 | 第44-47页 |
| ·分层分析 | 第44页 |
| ·分段分析 | 第44页 |
| ·分类分析 | 第44页 |
| ·量化统计 | 第44-47页 |
| ·中山中路街路层面的特色分析 | 第47-54页 |
| ·对围合度的考察 | 第47-49页 |
| ·对立面开窗率的考察 | 第49-52页 |
| ·对相邻建筑关系的考察 | 第52-54页 |
| ·中山中路建筑层面的特色分析 | 第54-61页 |
| ·对建筑体量的考察 | 第54页 |
| ·对竖向界面要素的考察 | 第54-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中山中路传统街路的保护更新导则 | 第62-74页 |
| ·中山中路传统街路保护更新的前提——真实性 | 第62-63页 |
| ·真实性原则 | 第62-63页 |
| ·对真实性的把握 | 第63页 |
| ·中山中路传统街路保护更新的原则 | 第63-64页 |
| ·多样性原则 | 第63-64页 |
| ·协调原则 | 第64页 |
| ·分段定位原则 | 第64页 |
| ·单体分类对待原则 | 第64页 |
| ·中山中路传统街路分段保护更新的方法 | 第64-67页 |
| ·规划背景 | 第64页 |
| ·A路段定位及建筑更新方法 | 第64-65页 |
| ·B路段定位及建筑更新方法 | 第65-66页 |
| ·a路段定位及建筑更新方法 | 第66页 |
| ·b路段定位及建筑更新方法 | 第66-67页 |
| ·沿街建筑分类保护更新的方法 | 第67-70页 |
| ·各类建筑的分类标准 | 第67-69页 |
| ·不同类型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 第69-70页 |
| ·建筑分类保护更新的导则 | 第70-73页 |
| ·暂留类建筑的设计导则 | 第70-71页 |
| ·新建建筑的设计导则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语 | 第74-75页 |
| 附录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