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引言第12-18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研究意义第13页
   ·研究综述第13-16页
   ·研究方法第16-18页
2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概述第18-25页
   ·“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第18-21页
     ·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第18-19页
     ·西方历史上的人本主义思想第19页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第19-20页
     ·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第20-21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的基本内涵第21-25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的主要目标第22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的基本原则第22-23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的主要特征第23-25页
3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的理论支撑与时代价值第25-30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理论支撑第25-26页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论学说第25页
     ·主体性教育理论第25-26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的时代价值第26-30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第26-27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是多元思想文化碰撞的要求第27-28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第28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是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第28-29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第29-30页
4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现状分析第30-37页
   ·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已取得的成绩第30-31页
     ·逐渐地突出"人的发展观"第30页
     ·初步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德育方法第30页
     ·已经形成一套“以人为本”的德育实践机制第30-31页
     ·逐渐地重视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第31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31-34页
     ·德育理念未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第32页
     ·德育目标导向不明且缺乏层次性第32页
     ·德育内容创新不足第32-33页
     ·德育方法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载体比较单一第33页
     ·德育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第33-34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4-37页
     ·社会原因第34页
     ·学校原因第34-35页
     ·学生自身原因第35-36页
     ·传统德育理论模式的影响第36-37页
5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实施路径第37-47页
   ·更新“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的理念第37-39页
     ·确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德育理念第37-38页
     ·树立为大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第38页
     ·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第38-39页
   ·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目标导向第39-40页
     ·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总体目标第39-40页
     ·设立多层次、符合大学生自身道德发展状况的德育目标体系第40页
   ·完善“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内容第40-42页
     ·增强德育内容的现实性第40-41页
     ·实现德育内容的多样性第41页
     ·注重德育内容的针对性第41-42页
   ·创新“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方法第42-44页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第42页
     ·发掘具有时代性、灵活性以及多样性的德育新载体第42-44页
     ·注重学生体验,寓教于乐第44页
   ·完善“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保障机制第44-47页
     ·组织保障第44-45页
     ·队伍保障第45页
     ·经费保障第45-46页
     ·场地保障第46-47页
6 结论第47-48页
注释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型社会”建设与大学生环保教育研究
下一篇:固定化CdTe量子点和漆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在邻苯二酚检测中的应用